激发活力“ ,人”字为要 ——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关注”

不拘一格降人才;江山代有才人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古以来,不胜枚举的名篇佳句说明了人才的重要,也道出了如何评判“是不是人才”的古人见解。

城市发展要有活力,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盟”,这也是近年来各地频频爆发“抢人大战”的根本缘由。

如何用发展热度、创新浓度、服务温度吸引年轻人,擦亮“创新创业福地”这块金字招牌?参加市“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从引人、育人、留人等维度出谋划策、献计建言。

引人:绘制“图谱”,多“靶向”导入才智

提及吸引人才,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政策引人”,而将他们的意见建议汇总梳理,绘制符合镇江发展方向的“人才图谱”,似是重点。

市人大代表、江苏省大港中学教师孙开霞提出:“引进”不仅要面向高端人才,也要面向普通人群,让他们随时都可以落户镇江。在她看来,引入各层次人才,让他们看到镇江在沪宁线城市中生活成本低、居住环境好、就业创业空间广阔等多重优势,还可以吸引他们身后的家庭、朋友。所以,她建议:打破学历、年龄、社保、资金等的限制,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和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补贴性、福利性政策,让他们愿意全身心投入镇江的发展大潮,实现自我职业价值。

关于吸引人才的政策,市人大代表、丹徒区住建局城建科副主任魏丽说:“我市对人才在镇江扎根有许多很好的政策,它们应该成为亮点,多宣传、重落实。”

对引人的话题,市侨联提出了加强“靶向性”人才引进、培养的集体提案。提案建议针对镇江发展重点突破的九大领域,盘点各领域、各企业的人才存量、需求,精准绘制需求侧“人才地图”,为人才引进提供“靶向”路径,使目前的人才政策实现由“漫灌”到“滴灌”,提升引才、育才政策的精准性。

同时,针对人才需求缺口,通过大数据检索、专利分析、文献计量、专家发现等方法,深度挖掘相关人才的职称、获奖、研究方向、专利等重要信息,分析这些人才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建立该领域各级各类人才的数据库。

同为市政协委员的市人社局局长曾文兵透露,2021年,市人社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紧贴部门职能,以跑起来的姿态奋力推进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贯彻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和大学生“聚镇”计划,紧贴产业强市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加强大专以上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导入,全年计划引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3.6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万人,全面提升名城福地人才吸引力;

精心谋划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海外人才镇江行、百所技职院校百家重点企业对接、新兴产业“双高”人才交流会等“请进来”的人才活动,协同人才办开展“走出去”人才政策宣讲和推介活动,打造立足镇江、辐射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工作影响力;

建立完善重大项目人才服务机制,设立企业和高校人才工作站,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等人才载体建设,深化职称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省“G42+”民营企业人事人才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育人:“智技”并举,多强调“产教协同”

镇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在省内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不过,在如何培养“更适用于镇江的人才”问题上,代表和委员们仍然觉得“有文章可做”。

市人大代表,镇江高专党委副书记、校长丁钢言举他山之石:“周边城市有不少好经验。比如苏州,近几年对标深圳,在兴办高质量学校上下了不少工夫,成效也逐渐显现,这方面,镇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市人大代表,镇江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樊春荣,着眼于产业基础性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镇江制造企业众多,近几年不少企业来我校定点招聘时发现,职业匹配率不高,而且还存在毕业生入职后三年内的流失率偏高。”樊春荣说,“其实,从更发达的地区看,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会去技术学院再学习一两年,就是为了掌握基本技能、了解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进行扶持,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融为产业链群的一部分,为产业兴市提供技术型人才保障。”

对增强人才“职业能力”方面,市政协委员邵荣禾认为,确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产教协同”的育人之路。他介绍,镇江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技工院校3所,可以说在培育职业型人才上是很有基础的。

“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着企业被动参与、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邵荣禾认为,为促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制定出台《镇江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加快培育镇江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019年,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启动了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建设培育。市级层面也可以由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启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出台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方案、扶持政策,推进指导本市骨干支柱企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

留人:“胸怀”广博,多助力“互相成就”

引人、育人如果是“前道”,对镇江发展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后道的“留人”。

谋好“留人”篇,市政协委员、恒顺集团研发中心部长朱胜虎认为,“吸引镇江本土人才留镇、回镇很重要”。

“镇江‘跑起来’,必走产业强市道路。企业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朱胜虎说,人才争夺战中,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来镇就业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但“非‘双一流’市外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享受不到生活补贴,只能享受住房补贴。镇江籍的非‘双一流’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享受不到留镇学费补贴”的一些细则,让企业招引人才遭遇难点。因此,他建议出台一些补充性政策,展现“留人”的更广博胸怀。

市政协委员、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教授姚震球也认为,“留住在镇高校毕业生,应该是镇江人才政策的发力方向”。姚震球认为,镇江非常宜居,但是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镇江的比较少,究其原因,产业发展不充分、工资水平在苏南地区偏低是重要原因。

“‘本土’人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镇高校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第二是我们的镇江籍人才。”姚震球说,“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在镇高校学子的政策宣传,让他们领略镇江的好山好水,知道镇江有好的就业环境、政策环境,让这些学生愿意留在镇江。”

“人才是第一要素,镇江有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两所本科高校,有着很好的先天性资源优势。”市人大代表、镇江沃尔夫重工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涛多年来一直关注人才问题,“但是这两所高校学生毕业后留在镇江比例偏低。镇江需要把本地高校的人才优势利用和发挥出来。”

如何“留人”?肖涛在今年提出了《关于在丹徒新城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区的建议》,建议在丹徒新城区域统一建设外来务工员工公寓区,再建设超市、旅店等生活配套,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后顾之忧,吸引这些务工人员中的一部分最终在丹徒安家落户。

对于留住人才,市人大代表,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季国伟也深有感触:“人才集聚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比如我们汽车行业,江大、江科大都有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作为企业,我们也希望与政府共同出力,在留人上彼此配合、因留住人相互成就。”(全媒体记者 单杉 朱秋霞 范海罡 马彦如)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