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且看苏州产业布局忙

■摘要

苏州的产业发展已然走出了一个“飞轮效应”的实践,累积了“产业飞轮”推动城市发展的经验。不赚快钱,作长久打算,这是苏州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4月26日,苏州召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因为时值“五一”前夕,且泯然于各地众多的招商引资大会之中,这个会并未引起媒体及舆论更多的关注。但恰恰是这个会,以及苏州上半年以来的一系列动作,充分彰显了这座“最强地级市”谋划新突破、布局新产业的偌大野心。

先看这个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一组目标——到2023年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500家,产业链营收达到600亿元,打造3至5个特色产业园;一批实绩——“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和“大飞机苏州航空产业园”在会上正式揭牌,78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236亿元。无须再言,苏州在航空航天产业上的志在必得已然展现。

视线前移。今年年初,华为宣布正式将“四大总部”“六大中心”落地苏州;腾讯宣布正式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与苏州高新区共同打造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两三个月后,“PE一哥”张磊带着千亿高瓴来到苏州,高瓴苏州创新中心靴子落地;俞敏洪“合伙”苏州瞄准教育产业,新东方华东总部落户姑苏区。紧接着,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落地苏州姑苏……风口产业上,如今的苏州不仅集齐了百度、腾讯、阿里、华为、360、京东六大巨头,也相继迎来了任泽平、张磊、俞敏洪、张雪峰等行业顶流。而曾经饱受诟病的“大学”,仅从2019年至今,苏州共签订确定落地的高校就已经超过10所。还有去年确定的1号产业生物医药,苏州更是提出用十年时间培育一个新的万亿级产业。

数字经济、文化教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我们可以看到,苏州的产业布局是如此的多元开花且步稳蹄疾,着实有些可怕。

说可怕,不只是因为其布局的速度、设定的目标,更是因为苏州的产业发展已然走出了一个“飞轮效应”的实践,累积了“产业飞轮”推动城市发展的经验。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这个效应在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不算早。2006年破土动工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的面积。没有大学,没有研究所,却有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为邻居,招引跨国大药企,苏州很难与之竞争。由于缺少大企业的支持,苏州医药产业的“飞轮”转动几近停止。有这么一句话:“在2009年之前发展缓慢、举步维艰。”但苏州人依然“慢慢地但坚持不懈地转动飞轮”。不赚快钱,作长久打算,这是苏州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当别的地方招商引资热火朝天时,这里是十年如一日地招才引智、招所引院;引不进国际医药巨头,他们就聚焦引进成长型的创新药企。生物医药产业“三高一长”——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周期长的特性,决定了创业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大的风险,需要政府给予更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苏州的服务不止于常规的人才落户、项目开工、生产运营等,更是提供供应链上下游、并购融资、研发合作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并由此进一步在园区内部彻底打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个链条,构建了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被企业称之为核心吸引力之一。

今日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面积依然不足1平方公里,却聚集了9家上市药企、400多家科技型企业和10000多名生物医药人才,园区自主品牌创新企业占比达75%以上,产值年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45%左右,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品牌的样板区。而“飞轮转动”更是越来越快。目前,苏州已完成“1+N”的差异化发展且极富技术前瞻性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蓝图则是到2030年,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20%左右,让苏州成为“中国药谷”。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之路的“飞轮转动”令人赞叹,其推动产业发展格局的理念更值得学习。事实上,苏州人自己也在借鉴。譬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苏州引智在先,中科院空天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已然落地。

标兵在前,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提醒和警示后面的追兵:路该怎么走,更要如何跑!

(华翔)

编辑:阿奎

(作者:华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