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忆春节民间文化娱乐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在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年代里,民间产生了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文化艺人。

从正月初二开始,家家户户相互走亲戚,民间艺人及民娱团队随之走村串户,一拨一拨地来到村间场头表演献艺。正月里每日上午,上村上门最频繁的是唱春的艺人(俗称送春佬)。唱春艺人身上,从肩斜跨一个布条袋至腰间,一手提个小铜锣,一手抓支小敲棍,每接近一户人家的门口时,就敲几下小铜锣,嘴里随便唱上几句。当主人听到响声时,就令自家小孩拿两个年馒头给唱春的,也有人家给半碗大米,很少给钱的,即使给钱也是一角,当时农民生活很艰苦,只有这条件。

艺人接过钱物后,不即刻去下一家的,会问主人家想听什么?他们唱的《珍珠塔》《双推磨》等锡剧选段(俗称唱滩簧)都是村民百听不厌的剧目。说的方面主要有恭喜发财、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利话,唱春艺人说得声情并茂,如单口相声似的,说上一段再敲两下小铜锣,让主人和客人们听得很是高兴。

过去春节里除唱春的外,更有趣的娱乐项目有舞龙、舞狮子、荡舞船表演等。其中,数舞龙最吸引村民和孩子们。舞龙队伍进村时,敲锣打鼓,彩旗飘飘,浩浩荡荡的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先来到生产队的打谷场,来一段精彩的舞龙表演拉拉人气,场地表演结束后,舞龙队从村东到村西,一户户进村民家表演。进户前先征求主人意见,若主人同意,先“龙头”进屋,再“龙身”,最后“龙尾”。“龙头”在主人家里转一圈后,靠近大门的右侧,“龙头”必须不停地摆动,等待“龙身”“龙尾”全部进屋后,“龙头”才能出户,并在主人家门口再舞上一段象征吉利的小范围的动作。这户人家表演结束,随后队里有两位人员负责收礼物,一位端着面红漆木质方盘,一位担着一副箩筐,主人一般拿上几个年馒头、糯米粉蒸的年团子,再加上一条红纸包的小方糕和一元钱,这些就是“龙进家”的全部报酬。那个年代,村民实在也拿不出厚礼,新春佳节“龙进屋”主人为图个吉利,舞龙队为填饱肚子。

舞龙队在村民家表演全部结束后,还得重新回到打谷场,表演一场舞龙节目中最精彩、最全面的集体舞龙,将所有的舞龙动作一一展现出来。表演者配合黙契,在做龙身游动翻转的动作时,犹如真龙在眼前腾飞,使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舞龙表演最辛苦的是舞龙头的演员,体力消耗最大,所以一般一支舞龙队有三人负责舞龙头,随时替换。

狮子舞、荡舞船不需要大场地,这两项节目的表演人员每团三人即可,在主人家门口就可表演,当然事先也需要征求主人同意,若随意演出就是义务的。

这些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在“文革”时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吕城地区农村的传统文化娱乐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春节期间的乡间又听到了“送春佬”那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滩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大农村电视等现代先进健康的文化娱乐普及,唱春这些旧时春节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渐渐地销声匿迹,退出了农村的历史舞台。

(作者:赵理章)

编辑:肖方元

(作者:赵理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