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镇江这些散落的历史“遗珠”,简直了!


今日镇江讯 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的镇江,称得上是一座“宝藏城市”。散落在城市里的文化与自然遗存交相辉映,向后来人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之前,小编用脚板寻访,查阅资料典籍,力图还原几个颇具代表性的遗产“全貌”,将它们完整地呈现在您面前。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大到关乎关于一座城池的记忆,小到曾经连通着运河两岸......历经岁月,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为它们“画像”,是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深入了解,感知它们的魅力所在。

铁瓮城的雄心

镇江城曾以三国时东吴孙权的都城而扬名天下,此都城名为“铁瓮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其政治中心“自吴(今苏州市)迁至京口(今镇江市)而镇之”。在京口期间,孙权曾筑城,称铁瓮城,又称子城。

铁瓮城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约220米,形如瓮状。城址依山而建,孙吴“内外皆固以砖壁”。经考古发掘,城址迄今保存基本完好,城址平面近圆形,周长约为1100余米。


元《至顺镇江志》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盖取诸坎;重门击柝,以等暴客,盖取诸豫。镇江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险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矣”。镇江从春秋战国起就是吴头楚尾的要津,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上的优势,让镇江成为兵家必争要地,这就能解释,孙权为何要在镇江兴建铁瓮城。

(这张由镇江文史爱好者王国亚提供的民国时期老照片,远处即为北固山甘露寺。虽不能得看细节,但知晓铁瓮城的遗迹也散布在照片所呈现的历史画面中,仍令人感慨万千。)


铁瓮城遗址位于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前峰,占地约10.68万平方米,现存东垣、西垣、南垣、北垣一段、南城门遗址及城垣夯土,以及城内六朝时期的大型建筑、军事甬道等遗迹。北固山因与铁瓮城息息相关,而被赋予了更多威武雄壮的气息。

(铁瓮城遗址发掘现场, 王呈摄)

甘露寺铁塔的坎坷身世

北固山这座雄峙于长江边的山,在铁瓮城的修筑过程中,与城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北固山顶建有闻名天下的“甘露寺”,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里。围绕在甘露寺身边的众多古迹中,还有一座铁塔,虽有着并不起眼的相貌,却有着厚重的历史。这座铁塔,世人名为甘露寺铁塔。

铁塔位于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东侧,是江苏省内唯一的一座铁塔。唐宝历中(825-826年)李德裕始建石塔,又名卫公塔。因遭火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铁塔九级。


此后,铁塔便开始了它多舛的命运——


明万历十年(1582年),铁塔被大风刮倒,遂修改为七级。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企图盗塔未成,破坏塔顶。


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一晚,塔尖折断。


光绪十二年(1886年)被雷电击落上四级,余下三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只剩须弥座及一、二两级。

(民国时期拍摄的甘露寺铁塔。王国亚供图)


时间来到1960年,人们修复铁塔时,将倒地的原五、六级加上去,共四级。须弥座及一、二级为宋代原物,三、四级是明朝重铸。现在的铁塔高八米,塔身八面四门,青石塔基。


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4月,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保护铁塔,对铁塔进行了维修,同时决定对塔基进行发掘。约在塔基三尺半处,考古人员发现了地宫,出土金棺、银椁、舍利、李德裕《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

瘗鹤铭与焦山碑林

镇江有“三山”美景,北固山是其中一座。从北固山东望,另一座山也尽收眼底,此山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是为焦山。焦山上古迹众多,焦山碑林可称“独一份”,而在碑林中,又以“瘗鹤铭”最为瞩目。


《瘗鹤铭》原刻在焦山西麓崖石上,宋时被雷击崩落长江,石碎为五。《瘗鹤铭》字体厚重高古,萧疏淡远,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宋黄庭坚以为“大字无过《瘗鹤铭》”。黄伯思云:“萧远淡雅,若其为人。”宋曹士冕云:“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瘗鹤铭》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风范。

(焦山西侧山崖)


《瘗鹤铭》残石的遭遇,与焦山碑林紧密相连。焦山碑林的开端是“宝墨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藏有唐代王奂之集王羲之字所刻经幢,《瘗鹤铭》残石收藏于此。明代在“宝墨亭”的基础上,所藏碑刻逐渐增多,遂扩建为“宝墨轩”。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瘗鹤铭》残石由陈鹏年募工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壁间。


自清以后,“宝墨轩”屡遭兵燹,毁失严重,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仅存碑刻100余方。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碑刻的保护,弘扬珍贵的传统文化,于1962年将毁弃的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及散落于市郊的碑刻移至焦山,在宝墨轩、香林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碑林。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堪称“江南第一碑林”。1988年,焦山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焦山碑刻博物馆)

官塘桥与镇江“南大门”

有塔有石有城池,再来说一座镇江的桥。


在镇江市区南部有一座古桥,名为“官塘桥”,现存的这座桥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曾是镇江的“南大门”,也是从南边进出镇江城的必经之路。


岁月演变,官塘桥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官塘桥遗址位于镇江润州区官塘桥路以东,四明河以西,原为建筑垃圾覆盖。2011年12月,因场地清理,桥面露出,但部分桥体石料被破坏。经考古工作发现,清代光绪年间曾重建官塘桥,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北宋、晚清及近现代道路等历代道路遗迹。经发掘而重现的官塘桥,证明官塘桥一直存在,道路形成可能早于北宋。

(来源:一起镇江)

官塘桥主要由桥体、驳岸、埠头等组成,桥长约12.25米,原桥边券拱石块题刻“光绪乙未年孟冬月重建”,一直是丹阳及上党等东南方向进入镇江的要道。过了官塘桥上北侧的石板路,就可进入镇江城区。而出城时,过官塘桥后经南端的两条石板路,则可分别去往丹阳,另一条则可去往镇江上党乃至上海等地。


1983年镇江市地名委员会编撰的《镇江地名录》载:“官塘桥,唐、宋间,此处设有驿站,因驿道遭山洪破坏,积水形成一塘,后由官民合力修筑,俗称官塘。塘上架设木桥,故称官塘桥。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易为石桥,立碑记。”

文/全媒体记者 陈路 摄影/陈路

资料来源:镇江市志、《京江晚报》、金山网、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网站、故宫博物院网站、《现代快报》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