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华翔

■摘要

在打通人员流动“同城化”后,苏州正在筹谋构建产业甚至城市功能的“同城化”格局,将苏州与上海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最难学的,还是同城化的理念、思路、服务和生态!

6月20日,澎湃新闻刊登文章《“最强地级市”苏州靠什么打破行政级别制约?官方瞄准了金融》。文章称:“近日,苏州罕见地在一天之内接连召开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若干措施》,表明金融被这座城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连续召开两次金融会议之后,‘最强地级市’苏州正式对外喊出了口号,称要早日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资源要素的竞争。金融撬动全局的作用毫无疑问,但是其受制于城市能级的问题也很明显。“跳出地级市”谋划发展,苏州选择金融作为突破口,自有其理。但吸引笔者更多关注的则是,与当下各城市竞争激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有所不同,苏州的“金融中心”加了少见的前缀词,一是协同增强效应,二是功能性,似乎少了苏州常见的雄心与壮志。

仔细琢磨,这两个前缀词恰代表了对内和对外的两个方向。对外,是协同增强效应,指与上海的关系。文中写道:“从历史来看,苏州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上海溢出的带动效应。现在上海正在大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因此,苏州的定位是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对内,则是功能性,苏州金融学会副会长王世文教授的解释是——“发展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本质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换句话说,苏州要打造的是在自身城市定位“世界制造业中心”基础之上、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金融功能。

似乎是巧合,《城市进化论》十多天前的文章《“紧贴”上海,苏州的“野心”能实现吗?》,其中有一段,好像恰能解释这个与众不同的“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文章这样写道:在打通人员流动“同城化”后,苏州正在筹谋构建产业甚至城市功能的“同城化”格局……“我们一直高度关注上海最新动向”,苏州将全力承接上海发展“溢出效应”,上海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做更多“上海得益、沪苏共赢”的事……在此基础上,苏州还主动寻求与上海错位发展,将苏州与上海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布局多个定位已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惯常做法时,苏州瞄准上海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建设规划,仅提出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并将两市统称为“5+1”中心,成为“同城化”理念渗入城市规划层面的一个明证……“上海在科创方面更多可能是0到1,而苏州更多会做1到10、10到100这种转化,因为具备制造业成本相对比较低的优势,所以上海的功能,苏州就不需要再去打造它”。

“跳出地级市行政理念的思维”,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来谋划“更大的担当和作为”的时候,却依然能够在发展大局中清醒自身定位、找准方向突破,勃勃雄心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苏州的动作,颇让人回味。

事实上,与上海的关系互动,不只是苏州让人关注。今年5月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前往昆山实地考察,组团学习,在公开报道中提到要学习昆山的城市也有四五个之多。《中国新闻周刊》总结这些城市的特点——都与某个特大城市比邻而居,与昆山拥有类似的区位优势。但正如其文章《最牛县城昆山,你学得会吗?》结束语所言:“陈炜(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他城市对标昆山,要重点观察昆山与大上海发展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对接的过程,加快形成与特大城市产业梯度分工、链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放大产业协同平台磁吸效应,努力成为特大城市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产业化空间。他认为,这其中,最难学的,还是同城化的理念、思路、服务和生态。”

最难学的,还是同城化的理念、思路、服务和生态!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