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凝心聚力办实事 科技兴农促发展

■ 全媒体记者 曹源

记者探访

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就是金霞油蟠,口感好、颜值好、果型好,成熟时香气浓郁,品质极高。礼盒装一盒8个,能卖到150元/盒,价格虽高但还是供不应求。”句容市福星家庭农场主任玉保正在自豪地介绍他们家的“招牌”。“我家种的金霞油蟠还在今年江苏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优质桃果评比中获得金奖,这多亏了市农科院的专家们。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们种不出这么好的桃子。”

“从前种桃缺乏技术,盲目引进新品种。有的品种引进来才发现种不好,白白花了冤枉钱。”任玉保告诉记者:“现在有什么好品种、好技术,农科院的专家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还经常下田指导。”为助力镇江丘陵地区桃产业发展,市农科院从“品种、品质、品牌”三个方面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我们团队先后赴镇江主要桃生产乡镇句容市华阳街道、丹阳市司徒镇、丹徒区上党镇开展调研,了解桃生产现状和产业需求。特别是在桃生产的关键节点,我们还在杏虎村、敖毅村开展集中技术培训、田间指导,把农科技术送到农民的手上。”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副主任杨勇介绍。

据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农科院与省农科院果树所共同成立江苏丘陵地区桃科技联合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创新中心人才优势,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院地共建示范样板。“下一步,我们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做到既有‘规定动作’,又有‘农科特色’,以强农富农的实际成效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作出镇江农科人的新贡献。”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明说。

权威发布

开展品种和科技创新,支撑我市应时鲜果产业提档升级。

8月16日下午,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明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科院共确定了1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有6项已初步完成,建成5支“学亚夫、做亚夫”先锋团队,全院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下田头、供技术、解难题、办实事,努力践行为农服务的初心使命。

——加快优质镇麦品种示范推广。市农科院持续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先后培育出镇麦168、镇麦15等优质品种,其中,镇麦168是江苏淮南麦区首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近年育成的镇麦15具有中早熟、高产、抗病等优良特性。

总结出高效配套种植方法,申报省市地方标准各1项;建立品种核心展示区11个,其中千亩示范基地2个;与新民洲共青团农场签订小麦品种战略合作协议,共建6000亩繁种基地;开展科技指导活动,邀请省内外多名专家推荐品种、技术,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打响了镇麦品牌。

——联合建设高标准镇江桃产业创新示范载体

为解决江苏丘陵地区桃优良品种研发过程中亲本资源准备不足、品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现有栽培技术与丘陵坡地的匹配度不够、桃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等问题,市农科院筹划建设高标准桃产业研发中心,为全市桃产业发展提供样板,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出谋划策,通过与省农科院果树所合作,共同成立了江苏丘陵地区桃科技联合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福桃文化旅游节,组织示范户参加优质桃果评比大赛,获4金3银好成绩,进一步扩大了我院桃学科和地方桃品牌的影响力。

——科技支撑我市应时鲜果产业提档升级

根据应时鲜果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市农科院持续开展品种和技术创新。

将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科研攻关的靶向,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并在各个重点时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先后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结对共建,进行深度合作帮扶。由市农科院帮扶的科技示范户生产的应时鲜果产品先后在省、市果品评比中,获金奖15项。

联合建设高标准镇江桃产业创新示范载体。

问答互动

问:在新形势下,市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将如何更好地发挥农科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答:赵亚夫同志是我院的老领导、老专家,长期以来心系农民,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一直是我们镇江农科人学习的楷模。为了能够弘扬传承赵亚夫的优秀品质,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一是培育新品种,加强品种引选和技术创新,产出优良品种和高效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推广新技术,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创建新基地,与各级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经营主体合作,打造成果示范基地,带动发展高效农业。

四是畅通新渠道,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五是完善新机制,做实亚夫工作站,建强亚夫科技服务团队,完善激励机制,发挥科研人员先锋作用。

江苏丘陵地区应时鲜果先锋团队。

感悟点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科院围绕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推进高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紧贴科技服务对象,产生了一大批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涌现出以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江苏时代楷模糜林为代表的多名先进典型。

农科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以强农富民的实际成效把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党旗在“三农”一线高高飘扬。

——记者 曹源

图片由市农科院提供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