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作业:成都有个新经济活力区

华翔

■摘要

战略转型需要有落地抓手,产业园区正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先导力量。不同城市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路径和打法也不同,但在全市优选最具活力的一块功能区,持续营造新经济微生态,探索新经济新业态,打造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活力区,能够在全市起到树立旗帜、先行探索、以点带面的作用,是可借鉴可操作的共性经验。

9月2日,财新发布综合成本调整后的城市新经济总量排名,成都位列第二名,仅次于北京。至此,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排名全国第二。而《成都日报》今年1月亦有报道:“三年来,成都新经济企业从24.6万户增至45.8万户,新职业人群规模居全国第三,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二。在城市转型突围过程中,新经济成为关键变量。”

新经济如何从政策、文件中走下来,落地再生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发展新动能,9月10日,《GEI新经济瞭望》刊发文章《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给我们提示了一个观察成都的新切入点。

资料显示,2017年,成都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还创新设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战略转型需要有落地抓手,产业园区正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先导力量。2018年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启动建设,其规划面积79.6平方公里,主要在成都高新区南区,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还必须知道该怎么去做。

“虽然从新经济整体实力来看,成都还不具备超越北上广深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在新经济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今年8月调研时曾这样说。《雨前产经观察》的文章则揭密了《全成都最富产业功能区如何布局新赛道》。文中写道:光说新经济一词,不仅是外人听不懂,功能区招引的人也不懂具体指向。而这时,新赛道应运而生。作为新经济发展落地的抓手,新赛道有着这样一层含义:“新”面向未来;“赛”面向城市竞争;“道”以变道超车为目的。“新赛道的选择,第一要符合国家的支持方向和自主替代的需求;第二要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第三得处于所在行业的爆发前沿,预计未来会有一个大的爆发;第四内部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第五要明晰要培育和招引的目标企业。”

新赛道确定后,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就是重要工作。这也是诸多城市、产业园区最为看重的方面。但《四川日报》的报道却如是写道:“引是关键,培是核心。”要让一支数量超过45万的新经济企业“生力军”壮大,成都一项重要手段是“梯度培育”。《每日经济新闻》亦有报道:“促使新经济从‘做大’到‘做强’的跨越,成都高新区的秘诀是构建新经济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和业界共治模式,搭建纵横相连的创新生态环境。”其文引用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我们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

更全面的总结则在《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分别是五条重要经验和三个“有利于”的启示。五条经验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精准梯度培育企业;建设六大产业社区,驱动产城深度融合;锁定三大细分赛道,抢抓产业爆发机遇;大力推进场景创新,主动释放市场机会;探索业界共治模式,推进市场自我管理。三个启示是有利于营造微生态树立新标杆,有利于集聚新要素抢抓新赛道,有利于供给新制度释放新场景。

于是,我们看到,三年的开发建设,据《成都高新检察》发布的数据,2020年,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地均GDP达21.6亿元/平方公里,远高于成都高新区的18.48亿元/平方公里,更高于成都全市的1.2359亿元/平方公里,可谓领跑全蓉。

最后,抄一下作业吧:“不同城市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路径和打法也不同,但在全市优选最具活力的一块功能区,持续营造新经济微生态,探索新经济新业态,打造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活力区,能够在全市起到树立旗帜、先行探索、以点带面的作用,是可借鉴可操作的共性经验。”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