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尽生命之光 信守科技助农——记第八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糜林

今日镇江讯  “老师,您又获奖了。如果您还在,一定会很开心吧!您走了以后,我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发展您留下的十几个果树种类,运用、传承您的宝贵技术遗产。我们想念您,我们会继续践行您为农民服务的的承诺,一直好好干下去,您好好休息!”听闻糜林当选第八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果树党支部书记万春雁不禁又湿了眼眶。

糜林生前是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是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江苏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也是万春雁工作中的前辈和业务上的老师。他33年如一日扎根“三农”一线,把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作为毕生奋斗目标。

资料图

农民需要什么,糜林就研究什么

糜林常说:“我本身就是农民家的孩子,因为看多了农民的苦,才立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致富。”上世纪80年代,我市拉开了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帷幕。那时,农民对果树栽培技术一无所知,亟需指导。糜林率先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甜柿、砂梨等种苗,开展适应性研究。同时,不断研习日本最新果树种植技术。 在日本农文协电子图书馆,糜林至今仍保持着一项记录——日本本土外专家访问阅读量,世界第一。

随着市场和农民需求变化,糜林团队引进了草莓、桃、葡萄、蓝莓、薄壳山核桃、柑橘、大樱桃等十几个品类。他们在基地提前试种研究,再向农民推广,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经营风险。基地里的品类越来越多,他成了农民有求必应的“百宝箱”、“不专一”的专家和停不下来的“陀螺”。

2007年,糜林开始研究高架草莓,起初是想让农民直起腰,站起来劳作,降低劳动强度,但是高价的“高架”让农民望而却步。于是,他带着团队研究“平替高架”:用价格便宜的控根器把种植行围起来,又把垄间的土挖起混入肥料,堆成高垄,架台虽然不比钢管高端,但管用、高效,成本只有原先的十分之一。

心中装着农民,为脱贫攻坚奋斗

“农民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帮农民想想办法。”这也是糜林的口头禅。糜林的手机里有上千个农户电话,平日里,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农户打来的一定会接,农民的忙他一定帮。“有一次,请糜主任来指导修枝,结果下大雨,以为他不会来了。”句容茅山镇曹庄村村民唐跃说,“没想到糜主任还是来了,冒着大雨,手把手教我,剪完一棵问我会了没?不会,就继续示范。”

十多年前,糜林曾为常州农民何雅萍的一棵薄壳山核桃树进行示范性剪枝。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如今何雅萍已成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全国首批林草乡土专家”,成了全国薄壳山核桃种得最好的农民。

哪里穷,糜林就往哪里跑。贵州沿河县、新疆克州、重庆铜梁等几个极度贫困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年,糜林牵头完成的科研成果很多,但获得的荣誉不多。他总是说:“年轻人评职称更需要第一署名和评优评先。”于是,他总是把集体研究成果和表彰申报机会让给团队其他成员。在他心里,农民富起来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

只有铁脚板+示范户,才能把科技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糜林病故当天,他常年指导的姐妹桃园负责人王巧娣前来探望。“当时,糜老师家人正掀开被子给他换衣服,我看见他脚上全是老茧,足有一指厚。”王巧娣哭了,“糜老师是为我们农民累垮的!”

资料图

信守一生承诺,为农服务在续写

糜林这一生,对于农民,从不吝啬时间,对他自己,却极为苛刻。翻开他生前的最后一本日记:“1月2日,杜家山指导梨、葡萄修剪、春城老唐处指导梨修剪;1月3日赵健、小窦处指导;1月4日,看光明……”每天一句话记录着他超12个小时的工作量。因为牙周病,半口牙掉了近两年了,他没时间去补;去年10月份的体检报告催促他复查,他没能抽出时间去……

2019年12月16日,糜林冒雨在果园里修剪到天黑,擦完剪刀,对徒弟万春雁说,“感觉身体有些吃力、很累,但工作不敢往后拖,事情安排得满满的。”这是万春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师父说“累”。

2020年2月8日上午,糜林给万春雁发送了一条微信,“因肝脏毛病,已于2月4日来南京住院治疗,恐近期不能并肩作战了,望不用挂念。”10天后,糜林与世长辞,终年57岁。

糜林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断涌来农民朋友的咨询,女儿糜蓉深思熟虑后,决定把父亲的微信转给万春雁使用,让她可以更好地传承为农服务的足迹。如今,万春雁、刘吉祥等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接过为农服务的“接力棒”,糜林信守一生的承诺正在被续写……(全媒体记者 曹源 栾继业)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