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智慧城市: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王 军 丁 鹏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在镇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5%。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迫切需要我们的城市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以打造智慧城市为抓手,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市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时代正在到来

说起未来世界,也许很多人还对《第五元素》里的场景印象深刻:各类飞行器在空中盘旋,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吃、穿、住、行各种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你看了《钢铁侠》《神盾局》,也许会沉浸在电影里面人工智能、基因改造、平行宇宙等创想中,这些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也不是完全不可实现的梦境。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一个智慧的时代正在到来。“智慧城市”是以超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具体来看,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智慧城市是“万物互联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城市的每个“细胞”都被传感器和网络所连接,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人机物进入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新时代。

——智慧城市被喻为“光速城市”。城市光网将实现“千兆光纤进区、百兆光纤到户”的网络覆盖能力,宽带上网速度提升50倍, 为人们带来闪电般迅捷的网速。

——智慧城市还是一座“无线城市”。从WLAN到4G,再到5G,高速的无线宽带网将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随时随地“在线”。

——智慧城市更是一个“云计算城市”。通过“云储存、云计算、云操控”,实现经济的智能调节、市场的智能监督、社会的智能管理、安全的智能管控、服务的智能满足、城市的智能联动。

放眼全球,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崭新的智慧城市时代。从10年前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智慧城市战略和行动的开展,智慧技术的应用正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我国就达500个。由于不同区域城市的信息化基础、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技术路线也有所差异,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

1. 美国纽约:数据开放模式。2012年,纽约市通过了《开放数据法案》,明确除了涉及安全和隐私的数据以外,纽约市的政府及分支机构所拥有的数据必须对公众实施开放,打开了智慧城市的“数据钥匙”,极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例如,通过开放详尽犯罪记录数据,不仅开发出提示公众避免进入犯罪高发区域和提高警惕的手机应用,从而降低犯罪发生的概率;而且还能将犯罪记录信息和动态交通数据结合起来,优化警力调配。

2. 韩国仁川松岛:数据驱动模式。2003年,韩国政府推出“U-Korea”发展战略,希望把韩国建设成智能社会。仁川松岛占地约6平方公里,全是填海而造,自2000年开始兴建“U-city”,共投资350亿美元,以无线传感器为基础,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实现无缝通信服务。例如,该市所有居住小区均配备视频会议设备,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教育、医疗和公共福利等。

3. 新加坡:智慧国模式。2006年,新加坡推出“智能城市2015计划”,2014年发布“智慧国家2025”。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涉及:智能政务领域项目主要侧重于政府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和政府部门标准化环境建设;医疗健康领域项目侧重于病患数据的互通与共享;金融企业领域项目主要侧重为企业提供服务与数据支持;智能交通领域项目主要为智能交通项目,集成道路信息,优化交通环境。

4. 浙江杭州:城市大脑模式。2016年10月,杭州市启动“城市数据大脑”项目,为城市治理建设共享数据大平台。平台的核心系统采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最终将进化成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人工智能。以交通为例,该市5万个交通摄像头充当“眼睛”来采集车流数据,之后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处理数据后,就可智能调控红绿灯,区域通行效率提升 3%-5%,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5. 广东深圳:平台生态模式。深圳市依托华为公司在物联网、大联接、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神经系统”,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智慧产业等应用平台。比如智慧环保,全市水环境一张图,实时展示全市水环境情况,并对所有的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快速源头定位,精准执法。今年,深圳将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体系等十大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

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世界银行预测,一个百万人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情况下,实施全方位智慧管理,将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到3倍。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建设方案整体性。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受观念、技术和经验限制,普遍存在设计分散、各自运营的特点,系统与系统之间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很难成为协同高效的整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日益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智慧城市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到咨询规划、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可以交由专业化机构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统一进行建设、布局和运维,从而实现城市整体的数据共享,大幅度提升智慧城市的综合运营效益。

第二,运营模式多元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而早期的智慧城市项目资金,大多由政府提供。现在,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鼓励通过社会投资来填补资金缺口。此外,各地城市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资助各自的智慧城市项目,比如,基于云技术的即付即用模式、利用数据创造收入、更智能化的采购等。

第三,信息平台开放性。智慧城市在运营过程中,数据量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水平,直接决定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旧金山、首尔、新加坡等城市建设了开放数据门户网站,使包括应用和服务开发人员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访问各种服务生成的数据。运用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消除数据盲点,实现数据共享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服务功能人性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食、住、行、医、教等方面的需求。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个性化,更加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只有紧紧围绕人的实际需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

加快智慧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市正抢抓“互联网+”、大数据等机遇,与华为公司和软通动力共同编制了《智慧镇江规划纲要》,明确了“一中心、一平台、多应用”的智慧城市体系,着力打造智慧化“城市大脑”。在推进过程中,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行政界限和部门壁垒,理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机制。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力量,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三是健全智慧城市项目生成管理机制。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化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化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立项、采购、建设、评价等行为,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同时,通过政府投资、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构建政策统一的投融资机制。

2. 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所必需的数字网络功能,取决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数据平台领域,推进大数据中心、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引进建设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物流数据处理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在物联网领域,加强移动终端采集设备、智能化监控识别、城市部件、移动执法设备等物联网建设,形成一套满足教育、旅游、社区、环保、城管、制造、农业、工业、物流等各智慧化应用需要的基础物联网络。

3. 全面构建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最大化的业务应用,其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善政、兴业、惠民的理念,在智慧政务方面,应进一步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将对在镇江生活、办事的所有个人和企业,做到“信息一次录入、信息共享、全市通办”,努力实现“企业办事不用出街,个人办事不用跑腿”。在智慧产业方面,应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在金融、航运、商贸等服务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发挥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和激发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促进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旅游等产业发展。深化组织和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智慧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产业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建设,促进自主创新,建立完善智慧城市科技服务体系,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在智慧民生方面,应进一步突出为“人”服务,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通过整合各领域各部门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环境监测等服务,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4. 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城市已涵盖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测评、网络信任、应急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自动检测网站漏洞、可疑文件和网站访问状况并进行主动防御、实时处理和预警。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完善网络安全设施,加强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平台和安全接入防护系统建设,强化重要信息资源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加强本地云中心、云灾备中心、异地云灾备中心建设,推行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