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渭鑫:把种田当做一份长久事业

今日镇江讯 “眼前这300多亩地,就是我们一家奋斗的基地。”在丹阳市云阳街道永福村朱甲自然村,轩毅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朱渭鑫对这片自己耕种的土地“一往情深”。

1988年出生,在农业这行却已摸爬滚打了15年,朱渭鑫从一个毛头小伙子迈入而立之年,改变的是成熟的样貌,不变的是对农业的激情。2006年,他就开始跟着父母一起做起了农机跨区服务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他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农机驾驶技术,并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之前,做跨区农机服务的收入还不错,但随着收割机的日渐增多,同样的劳动强度下,收益却有所减少,加上长期在外漂泊,总不是长久之计,回家做一份安稳的事业是全家人的希望。”2013年,正值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的朱渭鑫和父母一商量,决定回家种地。

从170亩地开始,朱渭鑫和父母顶着寒暑,开始在土地里浇灌心血。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轩毅家庭农场,正式把种田当做自己的长久事业。“那一年,家里买了两台烘干机,一台拖拉机,一台插秧机,还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库房,一下子投入了70多万元。”

虽说地谁都能种,但从一个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必定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开始,我不太会种地,各方面技术也是边请教,边摸索,从品种选择,到按时按季节开展病虫害防治,最初的几年,真的是在打基础。”朱渭鑫回忆道,就以产量来说,那几年,他家的小麦和水稻亩产分别只有250公斤和550公斤,和周边一些农业大户相比差了不少,加上连续在收割和栽种期遇到大雨天气,整个生产情况并不理想。“多亏那几年粮价还不错,虽然产量低,也没有亏钱,我们就把没赚到的部分,算作交学费了。”

天天在田地里摸索,几年下来,朱渭鑫也找到了种粮的窍门。“就拿小麦来说,我以前旋耕的时候并不仔细,很多杂草都暴露在外,这就导致很多麦种看似发芽了,但都没有扎根到土壤里,一开春就死了。同时,开沟、除草、补施叶面肥等都有门道,要想准确地做好并不简单。”朱渭鑫说,水稻也是如此,防病防虫可一点都马虎不得。“我就说个小技巧,整地的时候一定要平,不然部分高的地方就会长杂草,草一多稻子就长不好了。”

从门外徘徊到初窥门径,朱渭鑫用了4年时间,但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才为后续的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我家的小麦产量达到了亩均400公斤,水稻也已烘干完毕,产量达到亩均650公斤。问了市场行情,主栽的南粳5055和南粳3908的价格分别为3元/公斤和2.92元/公斤,虽然没有去年的价格高,但也算不错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朱渭鑫凭着跨区作业练就的一手出色的收割机驾驶技术,实现了倒伏糯稻的顺利机收,减损效果明显。“如今,家里农机数量较刚开始时翻了一番,还购买了无人植保机。通过植保机加控释肥的组合,让施肥效果达到最优化。”

如今,在农闲的时候,朱渭鑫也开始拓展更多的收入渠道,但种田也就是他自己认定的“主要工作”,在田里,他能感受到生长和丰收的喜悦,他说:“我已经将种田作为我的事业,未来我要采取优选品种和优选技术的结合,不断更新技术和装备,让这片土地更肥沃,种出更好的粮食。”(全媒体记者 周迎)

编辑:解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