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背后的时代趋势

华 翔

一句“不原谅”,引发了舆论的一片叫好声。

近日发生在南通海门三星镇街头的市容管理人员“强抢老人甘蔗”一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舆论全员声讨之后,12月7日,镇政府相关领导等管理人员上门把抢走的甘蔗还回来了,还送礼致歉。出乎很多人的意外,被抢甘蔗的老人家面对道歉,说出了一句“不原谅”。然后,便是舆论的第二次潮涌。一句媒体的评论或可代表大众的声音:“‘不原谅’才是南通好声音,南通好故事。”

事实上,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原谅”与“不原谅”的故事在不同领域的社会事件中皆有发生。

有人口拐卖事件。7月份,拐卖受害人郭刚堂、郭新振父子对养父母一家的“原谅”态度,引起了舆论的一片质疑。而本月,被拐孩子孙卓积极要求亲生父母出具谅解书并撤销对自己“养父母”的任何追责的做法更是激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慨。“不原谅”似乎成为网络舆论的一致呼声。

有商业领域事件。最近,新京报在两家星巴克门店调查发现,两家店普遍存在过期食材继续使用、篡改保质期、偷偷上架所谓“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等问题,并且其“飞行检查”也只是流于形式。同样,舆论的声音是一致的——“不原谅”。譬如人民日报评论“提供过期产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长久保鲜”。

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已然有太多的评论,不再多议。但一个共同的趋势,当可再说道说道。即面对社会事件中的种种致歉,曾经社会的普遍做法是“原谅”,但如今却已然是“不原谅”为主流。

2009年《南方周末》曾有文章,名曰《官员道歉十年史:从“叫好一片”到“渐入常态”》。文中如是写道:“自2003年启动官员问责以来,日益发达的网络,把诸多热点事件中的官员履责问题,摆在公众舆论的聚光灯下。而来自失责官员的道歉,往往成为事件进程的高潮以及事件走向解决的标志。”

星巴克事件,亦有媒体如是写道,“截至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消费者对星巴克的累计投诉量已达到1253条”,但即使“直到今天,这一千多条投诉无一得到处理”,“疾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咖啡巨头的品牌势能不可阻挡,商业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掩盖了亮丽面目下的食品安全隐忧。偶发的、微弱的争议声,最终随着时间推移被‘原谅’。”

但时代在变化,“不原谅”的声音已然越来越响。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后,《上游新闻》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别让致歉声明成套路》。文中有言:“在经济事务中,市场行为就应按照市场规矩来办事!该赔就赔,该改就改,该受罚就受罚。”而类似的舆论态度,近年来,在各类娱乐圈事件中,在各类社会事件中,亦比比皆是。

于是,想起了王志纲的一篇演讲,说的是时代大势,其题为《我看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王志纲说:“时代变了,改革开放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3年的30多年,是‘大破’的年代,经济上破掉了‘计划经济’,思想上也破掉了禁锢”,“过去的30年里,只讲目的不论手段,发展就是硬道理。鼓励的就是敢冲、敢想、敢变通。”但下半场则不然,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发展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的30年是一个‘大立’的时代”,重点在“三个重建”,“重建秩序、重建道德、重建生态”。

如是,我们或能理解,为什么过去会重“原谅”,因为“大破”与“敢冲、敢想、敢变通”,不可避免地会走弯路,但面对创新,当有包容。而现在是“立”与“重建秩序”,必须对规则予以足够的尊重与遵守。这,恰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原谅”声音背后的时代大趋势。

其实,书籍《法律与宗教》中亦有一段话,某种意义上颇能指导我们何时该“原谅”,又何时需“不原谅”。“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式微,将衰朽,将永劫不返。”这个时候,当是“原谅”居先。“同样,人类处处、永远面对着社会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解体,将分崩离析。”而此时,必然是“不原谅”在前。

编辑:解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