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43)

【续昨日《第九章  去时数九寒,归来春意浓》(今日5300字)】

第十章  此情如江水长流

57.非常“共同体”

方舱医院里是通宵不关灯的,很多病人不习惯这种休息方式,加上数百号人集中在一起,尽管做了简易隔挡,难免仍有些嘈杂。刚开始时,一些病人因此“闹过小情绪”。

张晶晶讲述,一位热心肠的患者大姐发现这一情况后,自掏腰包为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1号舱、2号舱)所有病友们共采购了1000只眼罩,并为自己所在2号舱E区的近百位病友每人再配送一副耳机。患难之交、善良之举,令人暖心。

辅以眼罩、耳机,再加上医护人员的耐心说服,病人们终究予以理解,很快普遍随遇而安,“后来睡得都能打呼了。”张晶晶表示,得益于这份特定处境下的理解以及医患共同努力,方舱医院里的秩序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有爱,“真正成为一艘生命之舟”。

投入实战后的所见所闻,让同是“方舱姑娘”的赵萍有感而发:“虽然我们彼此尽可能保持着安全距离,但是我们的爱没有距离。”桑宁亦深有体会,不管病毒顽固得有多可怕,也无论这场战“疫”时间拉得多长,最终都比不上人们最纯真的感情所产生的力量,“感情常常创造奇迹”;宋继东则把抗击疫情中的临床医患关系称为战斗“共同体”。

方舱里床位数量大,以一个区而言,两名当班护士要同时照料90余名病人,仅发放盒饭的工作量就不可小觑。不过,汤倩回忆,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个熟悉的声音和身影出现在她旁边:“护士,我帮你吧!”

这是开舱不久、某些环节还没有理顺的时候。后来,病人们主动成立了志愿者团队,推选出“区长”,下设“小组长”,分发三餐等力所能及的事宜,这些自治“领导”们都会召集一大帮人搭把手,并随时劝导大家“不要给医护人员添麻烦”。

不添麻烦,更分忧解难。方舱D区的志愿者成员时刻关注着一位患有轻度智 障、经常“走丢”的老人,及时寻找、搀扶归位。病人们身上传递出抱团取暖的正能量,令汤倩深为感怀。其实,虽然这些方舱患者本人是归于“轻症”类别,他们中不少人却是正在默默承受着与自己身体无关的巨大痛楚。

上述那位关键时候总是“护士我帮你”的好心人,一天,再次现身分发晚餐的现场。同事悄悄告诉汤倩,当天他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却“若无其事”。后来,汤倩在方舱里上最后一个班,与这位患者进行了一次深聊,对方主动道出了自己的丧母之痛。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两个孩子都安全无恙,“他说,他只是一直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必须坚强,得给孩子们做榜样。”与之同时,只有调整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不辜负我们这么远过来帮助他们”。汤倩回忆。

也在D区,有位患者是网红,几乎每天都要给医护人员拍摄短视频,上传到抖音等平台。张晶晶回忆,那天拍摄过程中他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就“一直眼眶发红”,经张晶晶关切询问方知,刚刚电话里传来消息他岳母脑溢血,“但还是忍着泪帮我们拍完”。

中法新城院区C8西重症病房里的冯丽萍,每次给病人发完饭,总喜欢在一旁看着他们吃,“从容地吃着,似乎没有了疾病带来的苦楚”。冯丽萍慨然,“其实每个病人都是真正的勇士”,突如其来的困境乃至险境缠身,他们除了需要医学救治,更依靠自己个人强大的意志对抗病毒。痛苦,但绝不放弃。

非常之境,医呵护着患、患体谅着医,这是战斗的“共同体”,也是暖心的“共同体”。虽生死相托,却是相携同行。医患之间的心灵融通,也是战胜新冠病毒的一味“良药”。

那天,一位病人由于血管比较难找,连续几针都没刺得进去。冯丽萍十分歉意地向病人打招呼,病人却反过安慰道:“这个不怪你们呢,我能理解。”戚文洁也经历了病人这般设身处地的理解,那天连扎两针都没成功后,病人非但不责怪她,还体贴地鼓励:“手套太厚了,不方便。你再打!”

C8西18床病人是位比24岁王玉还要小的姑娘,一直喊王玉姐姐,“姐姐你给我打半壶就行啦!”每次王玉给她打水,小妹妹都要这样叮嘱。病房里使用的水壶比较大,“她怕我整壶水拎着太重了”。

王玉的日记里留下她与不少具体床号病人之间的交往点滴。对7床、8床,王玉分别是以叔叔、阿姨相称,这是一对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夫妻,在此期间,“叔叔的留置针就由阿姨承包了”。当时,他们之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阿姨:“我也穿过防护服,知道你们现在就是不动都很痛苦,别说蹲下打针了!我不能帮你们做太多的,就尽量不给你们添麻烦吧。”      王玉:“可是,这是我们该做的啊。”       阿姨:“傻孩子,你们这年龄,本是应该在家陪着父母的。”

38床的奶奶,那天向王玉递过来一盒牛奶请她喝,却被住同一间病房的儿媳妇给制止了:“你不怕传染给她们啊。”奶奶自言自语:“我就是看着她们太累了,心疼。”

殷慧慧讲述,同病房的爷爷、奶奶是一对老伴,有时候“爷爷不戴口罩和我们讲话”,就会受到奶奶的监督;方舱里的赵娟回忆,病人与他们说话的时候经常“边说边往后退”,还反复问“我是不是靠得太近了?”黄石大冶市人民医院里,张慧绘说,尽管病人戴着口罩,可咳嗽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背过身去”。

年龄也不大的庄珍,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被病人们普遍喊“小庄护士”。庄珍说,一听到这“拉近距离”的声音,她就倍感亲切;虞海燕那天下班后回到驻地后,与一位病人微信上聊天,对方向她半打招呼半解释:“我们武汉人说话嗓门大,你们可不要介意噢。”

一天,孙文医生刚上班,一位女患者就急匆匆找过来——她就是前述给病友们捐赠眼罩和耳机的热心肠大姐,“我看到刚刚与你交班的那个女医生都快累倒了。”大姐冷不丁提出了一个令孙文除了婉言谢绝、别无选择的请求:“我能不能帮你们做做表格、填填资料?”

除了体谅医护的涉险劳苦,这些本该接受呵护与关爱的病人们,却在自己力所能及之下,反过来“逆向”关爱着医护人员。

开舱不久的一天,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门口,一位家属要给患者送生活物品,工作人员例行检查后,从中发现两盒N95口罩,便告知舱内每天都会给患者发口罩,不需要额外再送——按当时规定,因方舱医院提供所有生活物品,除患者必需的特殊药品外,其他物品一律不允许进舱。那位家属只好如实道来:“这不是给病人的,是他听说你们缺少N95口罩,非要让我送两盒过来,是送给你们的!”

陈雁翎讲述,方舱里每次都是去出口处领饭,因这个区域需要进行严格消杀和检查,只能由护士执行,“区长”和“小组长们”则在一定距离外等候接应。就在这时,陈雁翎忽然听到一位患者喊她名字:“你防护鞋套快掉了!”既要顾着领饭,又不能忽视就在眼前的安全隐患,陈雁翎顿时两难。没想到,患者们却再三“指令”她不要着急,无论如何都得先把鞋套整理好,“我们迟一会吃饭没关系的”。

刚到武汉是天气最冷的时候,夜班,更是一种彻骨的冷,“冷到我写病历连笔都握不住。”汤倩回忆,那天夜上,她眼前出现一位“和我爸爸差不多大的叔叔”,手里捧着一个热水袋,对汤倩说:“姑娘,叔叔这边有个热水袋,可是不敢给你用,害怕传染给你。”汤倩印像里,这是一位不善言辞、“看上去还有点凶”的叔叔,却“一声‘姑娘’戳到了我心里”。

张古方那天也是夜班,9点多钟,一位50多岁的男患者来到护士站,“站了好一会儿,看着我们也不说话。”张古方回忆,随后她就与队友下了病区,给90多位患者量体温、测血压,“当时挺忙,就没有主动问他有什么事。”

约一个半小时后,忙完一圈的张古方回到护士站,刚坐下就明显感到身后特别暖和,转头一看,竟是椅背上多了两块“油画”模样的加热板,正纳闷是谁安装的,刚刚那位“欲言又止”的男患者又走了过来,关切道:“这下不冷了吧?”

原来这位患者是名电工,看到值夜班的护士们深受寒冷煎熬,他特地让家人送来材料,自己制作了加热板。“你们大老远来武汉,太不容易了,我就做点小事吧。”

善解人意的患者们,无不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田英讲述,患者们只要路过医护站,大都不忘招呼一声“你们辛苦啦!”凌蓉讲述,很多重症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心声,但是“我经常从他们眼角看到沁出的泪”;解洋讲述,一位患者大妈曾激动对他致谢:“别人把我们当瘟神,避而远之,只有你们主动靠近我们,帮助我们!”黄汉鹏讲述,有一户人家5口感染,一人不幸去世,而治愈后的另4人全部主动要求捐献血浆帮助其他患者,因为“我们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一天,C8西25床小姐姐把赵甜甜喊了过去,“甜甜,帮我个忙行吗?麻烦在这张纸上签一下你的名字。”原来,不仅赵甜甜,救治过她的每位医护人员都被请求签了自己的名字,“你们穿这么多,也看不到长什么样子,但我想记住救命恩人的名字!”她说,这张签名纸回家后要装裱起来珍藏。感于“江苏医疗队这么暖心”的这位未婚小姐姐甚至表示,自己将来“一定要嫁个江苏老公”。

,时长00:55

而在黄石,8岁孩子的妈妈孙玮已然收到一份不同寻常的“表白”。孙玮悉心照料的一位50多岁男性患者,有智 障史,但“尚能正常沟通交流”。临出院那天,孙玮一直把他护送到病区出口处,对方冷不丁回过头来说了句“I Love you”。孙玮回忆,“我知道他这只是表达方式上的歧义”,所以,不仅欣然接受,还深受感动。

前线队员们很多红区工作中的照片与视频资料,并非队员自己的作品,而是由病人们拍摄、乃至“偷拍”。巫章娟讲述,方舱里有位患者是大学教授,一有空就用手机专拍医护人员的眼睛,他说,虽然看不见面容,但他能“读”护目镜后面的那双眼睛,“出院后我要做成照片墙,此生铭记。”

张菲菲那天在舱外正忙着清点做CT人数的时候,又遇上一位也在忙着为医护人员拍抖音的患者,“他可能不记得刚才已经拍过我了”,所以又拍了一次。张菲菲非常感谢他“可以将我们的平安通过镜头带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凌晨下班的田英,那天中午睡醒后刷了一会朋友圈,一下把自己给“刷了出来”:一条短视频上,“这不是我昨天上班时的情景嘛”,被“一个可爱的患者”偷拍了。田英不由感到心里喜滋滋:“这能不能说明我得到他们的认可呢?”

“蔡建护士长在吗?我找她有事。”3月1日上午,正在护士站里核对出院人数的蔡建忽然被人喊,抬头一看,原来是她在D区护理过的一位患者。近期由于分工调整,蔡建直接参与护理病人的时间并不多,她没想到这位患者临出院时还专程来与自己告别。

刘竞在日记中记录了数次令他印像深刻的病人出院。一次是2月26日这天下午,刘竞正在分发出院文书,传来一声招呼:“嗨,江苏的医生,谢谢您!”招呼来自刘竞曾经管过床位的一位“95后”小姑娘,也姓刘。显然,对方此时尚未认出眼前的医生具体是谁。当天小刘是与母亲同时从方舱出院。

刘竞:“刘XX,恭喜你和妈妈一起出院!”      小刘(愣了两三秒):“啊,你是刘医生,是吗?!”        刘竞(点点头):“还记得我嘛。”      小刘(笑道):“你今天没穿防护服,只戴了口罩,没有了防护服上的名字,我都不认识你了。你就是那个镇江金山寺的刘医生!”      刘竞:“金山寺里的是和尚,我是镇江刘医生!”      小刘:(哈哈大笑)      刘竞:“拿好了,这是你和妈妈的出院文书。”      小刘:“刘医生,谢谢你们来帮助武汉!”      …………

还有一次出院,是休舱前一天的3月7日,65岁的治愈患者老王把出院行李放到车上后,又回到刘竞面前,郑重地说:“非常感谢您们江苏医疗队的付出!请接受一名退伍老兵的敬礼!”刘竞回忆,当时这个庄重的军礼,让自己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礼才好,只能微笑着挥手告别。

望着老王渐渐远去的汽车,刘竞日记中讲述,自己当时“眼睛莫名几分湿润”,16年从医生涯,面对过太多病人出院,却“从未有过今天这般感慨”。此别,各自沉入茫茫人海,未知有否重逢奇缘。与冯丽萍把患者们称为“勇士”相似,刘竞说,乐观面对疫情的他们其实和医护人员一样,“也都是战士!”

中法新城院区C8西病区里的凌蓉讲述,那天刚进病房接完班,一位患者就急急地找到正在巡视病房的她和队友们,“阿姨激动地握着我的手”,告知明天她就要出院了!阿姨是开饭店的,做武汉热干面已有20年了,她这既是告别也是邀请,“请我们以后来武汉,一定要去吃她亲手做的正宗热干面。”

黄石大冶市人民医院,一位患者临出院时,请求与冷牧薇加为微信好友,随后她便在微信上发来一段长长的致谢辞:“非常感谢白衣天使在我生病期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使我们这些病人重获新生,我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你们致以深深的祝福!祝你们早日战胜疫情,回到家人身边。你们是父母心中的牵挂,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却能独挡一面,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江苏来到大冶,一起并肩奋战在抗疫一线,用医护人员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挽救了一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生命……”

前述2月25日下午,黄汉鹏在朋友圈发布黄石煤炭矿务局职工医院首批12名治愈者出院,当时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仪式”。“不在事先所定发言代表中”的一名女治愈者,突然坚决请求出场,她要代表大家表达感激之情,“我憋在心里很久了”。黄汉鹏回忆,临别上车前,这位“抢话筒”的代表又回过头来,对现场医护人员三鞠躬;一上车,她马上摇下车窗,关照司机“开慢点、开慢点”,“我再看看大家”。

C8西是3月25日宣告“清零”。前一天,朱玮晔和陶华奎在此“最后一个班”,是参与将最后7名病情已稳定的患者护送至缓冲病区,“转运过程中,所有的病人都流露出不舍。”送达之后,朱玮晔发现,“31床奶奶”又从病房里跑了出来,一直站在电梯口,“目送着我们离开”。

回眸这场战“疫”中、特别是湖北前线的医患情,张建国概括为“大疫体现大爱”;赵燕燕则由衷表示,虽然他们当时在武汉所面对的都是“弱不经风”的病人群体,但他们却以深刻的坚强将武汉锤炼成一座更加强大的城市。

【明日请看《第十章  此情如江水长流》之《58.纸薄情浓:“双向”致谢信》】

(书中所涉人物的年龄、职称、职务、岗位等相关信息均对应创作实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