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③┃“逆行者”无畏——读王景曙长篇纪实文学《77人的“78”天》

罗戎平

人类在经受了巨大灾难之后,世界文学的海洋中总会出现一批经典式的抚慰伤痛、展现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创作的抗击瘟疫的长篇小说《鼠疫》;有美国作家约翰·M·巴里根据流感病毒肆虐全球而创作的科普著作《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还有美国作家劳里·加勒特依据近年来重大流行性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而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逼近的瘟疫》。在我国,20世纪末有描写人类与灾难作殊死决战的钱钢的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新世纪以来有深入“非典”一线关注生命、人性和救赎等命题的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有全景式记录2020年抗疫中武汉从“封城”到“解封”的熊育群的长篇报告文学《第76天》,以及经受了抗疫之历史大考、彰显中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战“疫”》等。

各种侵害着人类肌体的生物病毒和自然灾害往往让人猝不及防,人们也因此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壮抗击与自救。灾难后的文学将何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各种灾难被反复书写,我国古代的《诗经》《淮南子》《尚书·尧典》《楚辞·天问》等都有这方面内容,而当今的热血作家们在新冠疫情面前丝毫没有缺席,因为该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带来的“抗疫文学”的书写,已成为作家们在键盘上的文学自觉和使命担当。怎样采写,如何表达,小说、诗歌、剧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是不同的呈现方式。其他体裁无需多说,而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的“与众不同”在于,它逼近了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性。纪实文学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借助个人亲历或采访手段,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长廊中的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而报告文学则能迅速“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它犹如新闻通讯,善以最快之速度把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件分享给大家。因此,将王景曙创作的《77人的“78”天》列入纪实文学范畴我以为是合理的。

《77人的“78”天》真实记录了2020年江苏镇江市派出援鄂医疗队远征湖北的抗疫历程,其作品的独特个性和饱满的内容与激情,让人不胜感慨。该书以十一个篇章,从始料未及的疫情突发,到毫不畏惧的援鄂报名;从烽火连天的抗疫战场,到得胜凯旋的激动泪花。一个个身临其境的描绘,一段段短兵相接的场景,让“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坚定信念向读者扑面而来。

2020年1月23日,是全国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的武汉因新冠疫情被“封城”。作为湖北省省会,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包括豫皖赣湘等六个相邻省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国家和省卫健委发出的一批又一批援鄂的指令函一到手,镇江总是即刻完成组队,奔赴湖北武汉、黄石“前线”…… 《77人的“78”天》正是描写了77名镇江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在湖北的78天中与疫情作顽强抗争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书中,王景曙给人们描绘了一次次、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间节点与事件场景:第一批援鄂队员赵燕燕突然接到的命令是:“十分钟之内,给我名单”;护士赵萍、庄珍、虞海燕均是在凌晨接到紧急出征电话;既是第一批队员、也是镇江所有援鄂队员中的第一个报名者,医生孙志伟出征前把银行卡交给了妻子;护士陈慧丹连续3年除夕夜加班就为了2020年“能回家过个自由自在的大年”,而疫情的骤降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让她毅然在“请战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医生黄汉鹏在初一在老家看望父母时,丝毫没有透露自己即将去武汉支援抗疫的情况;护士杨慧在奔赴湖北的途中,住在乡下的家中老人才从村民口中得到了消息;护士陶华奎、张古方等人则是人到武汉后,父母才得知真情。

更感人的是,援鄂队员张晶晶、虞海燕、杜萌、伏竟松等人都因为援鄂而主动推迟了自己的婚期;援鄂队员孙志伟、张美玲、戚文洁、冷牧薇、陈良莹、刘竞等人在湖北抗疫,而他们家中都有年幼的孩子,最小的才出生22个月。在那段“至暗时刻”,在生与死的角逐中,镇江医务工作者们挺身而出,甘于奉献,以“逆行者”的大无畏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镇江历来是一座大爱之城,长江和运河在此交汇,真山真水哺育了一方有情有义的镇江人。远的不说,新世纪以来的镇江就相继创建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的“金山公益”“社会儿女”“0511爱心家园”“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黄丝带志愿者”等10多个公益性援助团体。在爱心满满的公益服务中,今天又出现了万众一心援助湖北的抗疫壮举。因此,读者能在《77人的“78”天》纪实中看到镇江各医院的赴鄂请战书如雪片般涌来。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的江大附院护师陈慧丹说:“我希望我的青春在抗疫中像这红手印一样鲜亮、有意义。”一心征战的句容市疾控中心刘宇在“请战书”上按下的红手印是用采血针从自己手指上采出的热血……打动人心的这些事例,还有为抗疫毅然剪掉秀逸长发的巾帼英雄们,因此,镇江小燕子合唱团才有了稚气可爱的童声合唱《妈妈的长发》;而在武汉征战的镇江“方舱队伍”中,多才多艺的“小仙女”们利用休息时间把刚刚在2019年底走红的歌曲《桥边姑娘》改编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己的“队歌”《方舱姑娘》,其坚强悠扬的词曲连同《妈妈的长发》一道在网上广为传播。

“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内心的忐忑和不安是医务人员刚进入湖北各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的同感。紧箍的口罩、层层的手套、隔离的病房、高危的病人、闷热的防护服、严实的护目镜,满眼尽是“全副武装”多少会让人有点紧张。然而,零距离的存亡博弈,全身心投入的白热化征战,“紧张”早被信念取代,忐忑倏而转为坚强!时势造就英雄,平凡铸就伟大。镇江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大考面前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赴鄂抗疫,她们无疑是一面面光辉的旗帜,无疑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作品以铺展式而又条理清晰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独特的镇江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一线的抗疫报告,让人们对医生对护士对医疗的高危实践有了更大范围、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是百折不挠、与病毒作顽强抗击的无硝烟战场,这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拼搏汗水。

君不见:大街上空荡荡的情景和送往医院的一车车“鱼贯而入”的病人形成了巨大反差;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的580张床位3天满员;惊险处:从“镇江护士长”到“武汉护士长”的赵燕燕在防护物资吃紧、病人危急关头,没有佩戴动力送风系统面罩就冒险冲上前对病人实施了吸痰救治;“女汉子”梅琼更换患者套管时自己加戴的头套数次出现移位;冷惠阳因为病人的吸痰管突然断开导致痰液直接喷溅到她的防护面屏上,而让她“立马哭下来”的是自己防护服出现了令人惊恐的“破裂”。由此,我们方能理解“方舱姑娘”蔡建“怕扯裂了防护服”而持续6小时不敢坐下来的原因。近身作战,零距离征服,这要凭借多大的勇气和胆略,更何况她们大多是一个个年轻的“女战士”。因为年轻,这些平时在医院看起来是一个个的小人物,岗位上都成为抗疫中的关键角色,严峻的疫情把她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她们在患者面前就是希望,就是病魔的克星,她们和“男战士”们一起成为了湖北战“疫”中最伟大的身影!

这里没有舒适只有艰难,没有虚构只有真实。真实,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并在真切的社会人生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着力揭示生活的本质与真谛。19世纪末意大利文坛在现实主义思潮推动下应运而生“真实主义”文学,其代表性人物之一、文艺理论家路易吉·卡普安纳认为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是“真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作家应当从当代生活中选取题材,像新闻报道那样描述真正发生的事实,使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美学价值,而且在科学上是真实的历史资料。”而《77人的“78”天》即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其纪实特性和“真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原则异曲同工。

作家王景曙为采写这部纪实文学,历时大半年对镇江77名援鄂医疗队员,用面对面、材料往来、微信和电话等多种交流方式进行了全覆盖遍访,形成了近2000分钟的采访录音,用文字全景式地还原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具象,而要把这78天看似时间不长但却内容繁杂的抗疫内容梳理清楚绝非易事,因为所有的采访记录都是零散的、单个的,它类似于工厂里的组装车间,需要对所有材料进行仔细分类后再进行有效组合,这其中的去粗留精,顺序倒序,主次关系,繁简安排等等,只有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才能妥善处理到位。王景曙从《金山》杂志社到《镇江日报》屈指算来已有三十年的记者生涯,整理和调配这些繁琐的采录稿对他而言不讲是举重若轻,至少能够从容面对,十一个篇章的纪实作品就这样在他的热血躁动下奔涌而出。

王景曙可能无意于这种灾难纪实是否会引起社会反响,是否能取得风暴般的共鸣,但他的叙事深度却突破了现象表层,直抵人物的心灵深处,因为生命安危在这里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譬如家喻户晓的武汉市中心医院35岁的眼科医生李文亮在抗疫搏战中不幸倒下,也譬如书中写到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30岁的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在救治患者的岗位上受到感染而罹难。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到生命时说:“求生意志是人类最内在的本质”,他所说的意志是“求得生存的意志或生命意志。”而这种生存或生命的意志在《77人的“78”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始战”“鏖战”到“生死肉搏”,也无论从“天色熹微”到“援鄂收官”,作品凸现的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展现的是大国战“疫”、全民战“疫”的中国精神,谱写的是为历史存真、为民族铸魂的生命赞歌。

在舍生忘死的战“疫”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多由女性组成的“护士”这一群体,她们也是无论镇江还是全国的援鄂队伍,在性别结构中的数量主体。作为“白衣天使”,她们以公认的突出业绩很好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因此,《77人的“78”天》书中不仅充分述及她们的精湛能力、职业道德,更充分呈现了她们极强的亲和力,以及热心、爱心、细心、耐心等属于她们的与生俱来的天资。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中论及女性时说:“女人比男人更具怜悯之心,因此,对于那些不幸的人,容易表现出仁爱和同情的言行。”19世纪国际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将护士的角色比喻为“专业母亲”,这样的比喻无疑是再恰当不过。

《77人的“78”天》是江苏省第一本以地级市援鄂医疗队为题材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为“样本群体”,77名镇江医务工作者只是全国42600多名援鄂医疗队员的一个缩影。作为“口述历史”,该书全覆盖、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被采访者讲述的不胜枚举的故事内容,这就难以避免地导致作品的某些局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叙事冗杂,妨碍着我们的阅读目光,而它强烈的时代感、现场感和纵深感,终究使其不失为一部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的纪实力作,这对王景曙本人而言,无疑是深入人类命运内核的一次极有意义的重要收获。

作者简介:罗戎平,男,供职于江苏省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收回评论权》(作家出版社)、文艺评论集《地域的文化立场》(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