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你还有买新衣的习惯吗?

今日镇江讯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新年讲究新,穿新衣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年俗,现在,你还有过年穿新年的习惯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年俗也在悄悄改变,有人保留传统、有人按需购衣、有人把这份年俗化做孝心。

市民:给孩子买,自己则随意

市民蒋女士前两天在我市某商场购入一件淡绿色羽绒服,“我给女儿买了一件大衣,给自己买了件羽绒服,前两年过年亲戚走动少,今年和女儿穿着新年去走亲戚。”蒋女士说,她的女儿在上小学,她每年都给女儿买新衣,一是女儿同学都买,二是女儿在长个子,去年的衣服嫌小。

市民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过年买新衣的习惯了,“平时看到合适的就买,没有特地为了过年而买新衣服,而且家里也不缺衣服。”在张先生的眼里,年味早没有小时候那么浓,过年穿新衣成了记忆中的事。记者采访的几位老年人更是没有过年买新衣服的习惯,觉得家里衣服够穿就好。

市民在选购衣服

商家:为过年定制衣服减少

一直在镇江新区经营童装店的蒋女士这两天比较忙,前来购买童装的家长和孩子不少,“我这里主要销售2到18岁孩子的衣服,放假了,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们来买衣服,家长们过年不一定给自己买,但基本上都给孩子买。”

蒋女士所在的商场是一个综合商场,她和同行交流中得知,二三十岁的市民很多都保持着过年买新衣的习惯,这是因为这些多经济负担相对较轻,有些还得到父母贴补,而四十多岁的人群上有老下有小,普通工薪阶层不再特地为了过年而买新衣,这些人以实用为主,按需购买的较多,“50岁以上的人群,多数较为节俭、买的少,相反有的子女会为老人过年前买衣服敬孝心。”

我市某综合体连锁品牌男装店店长张女士明显感觉到与女装店的不同,“过年前和过年中,特别是快递休息后,很多服装店销售会上涨,其中隔壁女装生意比我们男装店好太多。”张店长从事服装销售10年,她感觉到,这两年人们社交减少,顾客买衣服的频率明显下降,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少了三成,从人群看,年轻男士很少过年而买新衣,倒是年轻人为父母买衣服的较多,“我们店经常有年轻人给爸爸、舅舅、叔叔等男性长辈过年买新年,大家的孝心真不少。”

服装店生意正忙,定制衣服的店铺正在做过年前最后一批成衣,在小米山路经营服装定制的胡先生夫妇从11月开始忙碌,这两天已经进入收尾。

胡先生说,一般制作一件衣服超过7天,客人要的急的话,也要三到五天,所以客人不会集中在过年前来定制,反而集中在12月,“为了过年而做衣服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这里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到2000元,比商场可选颜色多、大小按客人身材做、面料细节更好,很适合买来过年,只是这两年受疫情、经济、消费习惯的改变,定制衣服的人少了,以前每个月营业额2万多元,这个冬天只有1万多元。”胡先生说,前来做衣服的多为三四十岁的女士,她们有一定经济实力,但不会年年来做,有些客户隔几年做一年过年,而五十岁以上的客户相对少多了。

民俗专家:新年换新衣是换心情

新年穿新衣习俗的变化说明什么?我市民俗专家蔡庆来认为,每个节庆和习俗,都是仪式感的投射,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仪式感自然最强,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穿新衣是作为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买不起新棉衣的人家,哪个做件新马夹,也要寻找过年的仪式感,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中国人过年讲求‘崇新’,帖新春联、福字,农村请新的灶王爷和财神爷,都和穿衣服一样,映了人们对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新期盼。”

蔡庆来说,现在的生活模式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城镇化让人们不再像过去集体生活,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生活单元,互相串门拜年都减少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人们更便捷更实惠选择更多,想买衣服随时买,穿新衣这个过年的象征符号也在发生着改变,是正常的,大家衣柜里也不缺一件新衣了,现在大家新年换新衣实质是在换一种新心情,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全媒体记者 张驰川)

编辑: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