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我们一起走过

记忆是一个可爱的天使,她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回味,她会让行走的历程快乐重现。当我看到《镇江日报》复刊40周年征文时,与《镇江日报》一起走过的历程,一一呈现眼前。

首次相遇军营共建。1995年夏天,镇江日报社与部队共建,报社组织编辑老师到我所在的小衣庄部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当时,我是该部训练股股长,负责对接报社编辑老师的军营一日活动,组织编辑老师们观看战士队列训练表演,参观连队内务设置,组织编辑老师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实弹射击训练时,正值夏日中午,尽管烈日当空,编辑老师的训练热情亦如炽热阳光,非常高涨,全然不顾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地面,趴在地上打得十分认真,而且特别关注自己的射击成绩。训练结束后,我作为采访对象,接受了刘兰明、华翔等记者的现场采访,这是我第一次与记者编辑打交道,面对媒体谈军旅生活的点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可能正是这次与《镇江日报》的军营相遇之缘,为我成为《镇江日报》积极的投稿者、忠实的读者种下了深厚的情感之种。后来,我从野战部队调到人武部改行干政工做宣传,再到转业镇江工作,一直紧随《镇江日报》在文字路上行走,用文字描绘镇江的秀丽风景。

首次见报拥军稿件。1998年底,我从野战部队调到京口区人武部从事政工工作,原本带兵的我,要写稿子做新闻宣传工作了。说实在的,开始,我真的不知道新闻稿该如何下笔,但职责所在,还是硬着头皮学着写,向《镇江日报》投的第一篇稿件,写的是一位随军军嫂在镇江就业的事,稿件投出后,本不抱能被刊出的希望,没想到刘兰明编辑却打电话给我,仔细询问稿件采写情况,耐心帮我修改,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处女作《军嫂的微笑》稿件于1999年3月9日在日报二版头条见报了。稿件见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激起了我的写稿热情,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的写作潜能,原来,我是可以写文章的。之后的日子里,我不停地给《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写稿,在众多编辑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一些反映工作的消息、通讯、图片、特写等稿件,反映社会生活的评论稿件,还有感受生活美好的散文随笔,不时地见诸报端。

1999年以来,每年都要发表各类稿件数十篇,多次评为《镇江日报》优秀通讯员,多次在《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组织的各类征文中获奖,2018年,我和晚报记者俞佳融合写的消息《镇江签发首份中格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获2018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三等奖。从不会写稿,到比较能写稿,再到稿件获中国晚报界最高奖项奖,既是量的飞跃,也是质的提升,所有的获得,是《镇江日报》给了我创作的平台,是众多编辑记者给予了我无私帮助与指导,借助复刊40周年征文的机会,真诚地道一声谢:《镇江日报》,感谢您对我一路的帮助与培养。

首次分享写稿历程。2001年,《镇江日报》创刊45周年庆祝大会在一泉宾馆隆重举行,我作为优秀通讯员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一身戎装站在发言台上,很是意气风发,尽管讲的是略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但,谈感受,讲写稿,述说报社老师的鼓励与帮助,字字流露真情,句句表达心声。

复刊后的《镇江日报》,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每一次品读,总是在欣赏中体味魅力;每一次投稿,总是在书写中感受责任。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多样化,《镇江日报》同样要面对大环境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我祝愿,《镇江日报》内容更丰富,传播方式更多彩,宣传功能更凸显;我坚信:《镇江日报》的明天更灿烂。(李干荣)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