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唐锐

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爸爸影响,我从识字起就坚持每天读《镇江日报》。正是读报让我时刻感受到镇江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汲取助我前行的正能量,更加热爱镇江这座美丽的城市。

这些年来,要说《镇江日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故事,当数“记账达人”、离休高级工程师叶滋茎老人的“小康账本”。自1949年参加工作后,叶滋茎就一笔一笔地记录他个人以及家庭的收支账,在每日的明细账中,大到几万元,小到哪怕是只有一分钱,他都会一笔一笔的如实记录在册。

2003年,我从《镇江日报》上获悉,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叶滋茎持续记账几十年的故事,就一下子记住了这个故事,并关注故事的最新进展。2013年的11月28日,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到叶滋茎家做客,并“接走”了他们的家庭账本。叶滋茎数十年如一日,不仅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记录了“小家”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美好记忆,也让一个家庭的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水涨才能船高。国家的发展变化与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叶滋茎家的“小康账本”见证了普通家庭的小康之路,我从中感受到叶滋茎的家庭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仅是镇江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缩影,更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带来巨变的缩影。

典型就是旗帜,典型就是标杆。这些年,《镇江日报》一直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出了一批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赵亚夫的宣传,声势大,持续时间长,社会反响好。这期间,我反复品读关于赵老的先进事迹报道,他手把手地教小学生如何种植水稻的报道更是让我连连叫好。

去年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正是水稻插秧的时节。镇江市“校村牵手兴农育人,亚夫精神薪火相传”教育实践活动在丁卯中心小学东校区正式启动。这天恰好是赵老80周岁生日,他来到了丁卯中心小学,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将秧苗种进小桶,告诉孩子们稻作文化是我国南部农耕文化的主题,通过种植水稻可以亲身体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出“爱农、助农、兴农”的良好品质。

随后的日子里,赵老和亚夫兴农团队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传播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与学生定期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全程了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也真切感受到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当孩子们参与了种植水稻的劳动实践,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的心底悄然生根发芽,争当“亚夫精神”的传承者,我仿佛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小小接班人正在茁壮成长。

镇江有个响亮的名号——大爱镇江,成为镇江重要的城市品牌。我阅读《镇江日报》时,也格外关注这方面的报道。2007年的冬天对所有镇江人而言,充满着温暖。一名戴着口罩、来自江苏大学的女大学生陈静,用一根根黄丝带让这座江南小城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暖流。一生捐出百万善款资助贫困学子的“百万善翁”邵仲义,有12000多名骨髓捐献志愿者,占中华骨髓库的1.3%……在古城镇江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正能量的故事,而大爱,正是由各种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经年累月的小爱累积而成的,让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倍感温暖,倍感幸福。

我还不时地动手将身边的新闻写成稿件发往《镇江日报》。不知不觉中,我与《镇江日报》相识相知近20年。她已经成为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如今,我总是每天第一时间,阅读《镇江日报》的视频版、电子版,并及时与好友分享,让更多的人爱读《镇江日报》,将镇江的好故事传向四面八方,扩大镇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