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复刊40周年·旧闻新访② | 驸马庄,不断书写“春天新故事”

旧闻回放

1982年3月16日《镇江市报》1版

当年的《镇江市报》

穷“驸马”变富了

作者:钟尧 文今

过去,在官塘桥公社驸马庄大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驸马庄,驸马庄,一里路爬三个岗,十年就有九年荒,有女不嫁驸马庄。”然而,近年来这个大队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跃入了富裕队的行列。他们是怎样治穷致富的呢?

多种经营开发了金库

长期以来,驸马庄人总是习惯于在原有的农田里耕种收割,却忽视了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的荒山坡地的利用。特别是十年动乱时,受“左”的思想干扰,更是人越干、心越散;田越种、土越板。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得到改变。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鼓舞下,驸马庄大队加强了对开展多种经营的领导,组织了专业林业队,打响了治理荒山野坡的战斗。他们克服了经验少、资金缺等困难,凭着一颗心、一双手,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滚打在荒山坡上,终于建成了六百亩茶园、一百三十五亩果园、五百亩杉、松林。现在,这些果木已经长大成材,结出硕果,去年就收入了七万六千元。与此同时,大队又兴办了套管厂,当年建厂,当年就收益四万多元。社员们高兴地说:“多种经营挖出了大金库。”

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积极性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指明了驸马庄大队致富的方向。全大队十二个农业生产队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副业实行了包任务、包利润、包分配的责任制。同时,大队还加强了对各生产队的领导,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生产责任制日趋巩固完善。驸马庄一天天富起来的事实,使社员们懂得了发展集体经济是致富的必由之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社员们的集体观念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劳动积极性更高了,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去年秋天,在阴雨连绵、播种面积扩大几百亩的情况下,社员们干劲冲天,战阴雨,抢播种,仅用了半个月,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秋播任务。

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广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员个人收入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全大队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都保持在五百六十元以上,相当于十年前的五倍。队里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农户翻盖了新房。过去最穷莫过于谢有光家,只有一间风雨飘摇的小屋,现在,也盖起了四间楼房。有三十户购置了电视机。还有许多人家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集体的力量也更壮大了。如今,大队办起了广播站、俱乐部,开设了肉铺、豆腐坊、摇面店、理发店,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这般情景,干部社员满怀喜悦地说:“致富的道路真是越走越宽广啊!”


采访谢瑞林(左)

现场采访

驸马庄,不断书写“春天新故事”

40年前的春天,驸马庄由穷变富的报道在《镇江市报》头版头条刊发,无疑是当时“乡村振兴”的爆款消息。40年后,2022年2月17日,记者循着《镇江日报》老报人的足迹,再次寻访驸马庄的故事。

1982年,刚刚复刊的《镇江市报》按照“政治家办报、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党报优良传统,在城乡各地建立起通讯员队伍。采写“穷‘驸马’变富了”报道的两位老报人戴钟尧、张文今回忆说,当时他们是报社经济部的记者,在接到镇江郊区工委官塘桥公社通讯员周朝淳的报料后,两人骑自行车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驸马庄大队。

在张文今的印象中,当时去驸马庄的路是一条十分难走的石子烂泥路。今天当我们再次前往,小车沿着官塘桥路、环山路、驸马街、瑞山路、马鞍山路等通衢大道一路飞奔,路难行的印记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听说记者要来回访,当年接受采访的驸马庄大队老书记谢瑞林激动不已,他带着一只旧皮包保存的当年珍贵资料,一早就回到了曾用青春和汗水奋斗的地方--现在的丹徒区宜城街道驸马庄社区等候。然而当年的两位老记朋友因身体原因没能前来相会,谢瑞林有些失望,但谈起当年的往事仍是娓娓道来。

今年75岁的谢瑞林是土生土长的驸马庄人,20多岁时就已是驸马庄大队、当时称作“镇江市畜牧园艺场勤丰大队”的负责人,后来转到公社农具厂担任厂长。上世纪80年代前,驸马庄大队的是穷出了名的,这里“打一点粮食,还不够在田角落吃光”。一年遇上大旱,村里2000多亩农田绝收,全大队12个生产队、400多户、1500多人吃饭都成了问题,要靠国家的救济粮、救济款生活。

怎么办?驸马庄大队的党支部经过认真讨论,觉得农村要发展光靠农业不行,只有多种经营,副业、工业都要搞才行。而村里荒废的近400亩茶园、350亩杉木林和果园应该是个增收的“金窝窝”。

可怎样搞才好?大家心里还没数,在镇江市委和郊区工委的指导下,村里组织生产队队长和骨干分子到宜兴沈庄大队和绍兴上旺大队的茶场学习取经,回来后统一了思想和方法,决定各生产队投股办茶场、林场和果园。当时的茶场是12个生产队按每队少则1股、多则2.5股,共计16.5股核算,每股安排4个人、共计66人进场劳动。而各队每派一名劳动力到茶场、林场和果园劳动,年终回各队参加分配。村里的建筑站也吸纳了会做木工、瓦工的部分村民,这样富余的劳动力有了工作,就不用队里养活,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改变贫穷就有了依托和基础。

当年茶场的投股记录

老记者张文今还找出了当年的采访本,里面这样记录着:“驸马庄大队绿化造林利国利民,决心大、抓得早,茶林果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有退休的工人说,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是桃花红、李花白、高处有青松、低处有茶园,真像到了图画之中!”

虽然当下我们来到驸马庄,以前的茶场、林场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社区旁原二队的一个老仓库还保留在一个小山坡上,表明这里原来是有丘陵。谢瑞林介绍,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解轻农业负担,驸马庄人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协调下,又大兴乡村企业。

镇江市郊区工委组织到驸马庄调研。(左一为谢瑞林  右二为老报人余中奇)

而《镇江市报》的报道无疑也增强了各方对驸马庄发展的信心。凭着从缪家甸大队和谏壁镇借来的2万元,利用村里的600平方米大会堂和知青返城后留下的空房,驸马庄吸纳了市电池线厂的套管车间脱壳搬迁到村里来设厂,10多位村民经培训后进工厂上班拿上了工资。通过以工促农,再加上养鸡、养猪、养羊、种花生等多种经营,驸马庄不仅很快还清了欠账,村集体收入还从每年不到3万元增长到20万元以上,成为当时润州区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后来村里还搞了良种奶牛场,与上海采芝斋合作冷饮厂,并建立了7家村办企业,成为镇江市11个现代化试点村和亚洲粮农组织丘陵地带发展试验区,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也都来这里调研总结。

而工作调动了的谢瑞林也始终关注关心着驸马庄的发展。在1991年出版的《镇江农村经济》第2期中,他著文详细介绍了驸马庄“发展集体经济 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的经验。

谢瑞林的文章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驸马庄因区划调整划入了丹徒区,近年来更是从涉农社区向城市社区成功转型,迈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步伐。驸马庄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谢志勇指出眼前高楼林立自豪地说,驸马庄为丹徒新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原来就是我们的茶场。

今天的驸马庄社区


聚旺城市花园

“现在,村民都成了城市居民,落户在驸马花园、玉兰小区、阳光丽景、聚旺城市花园等多个小区,在镇江名气很大的楼盘驸马山庄也是利用了驸马庄的土地。目前驸马庄社区常住人口超过了1万人,已成为一个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以住宅为主的新型社区。”谢志勇介绍,“近年来社区以真情真心服务居民,强化自治、文明创建等工作走在了前列,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和镇江市退役军人服务十佳村(社区)……驸马庄在勇担新使命的征程中将不断书写新的‘春天故事’!”(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编辑:金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