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市“两会”系列综述① | 力举万钧,奋楫笃行生态优先路

今日镇江讯 对于摄影爱好者、镇江句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城成来说,2021年是个“丰年”,每周在赤山湖拍摄美景时,或结伴现身于林间草地,或成群蹁跹而至的鸟儿频频“入镜”,其中不乏寿带鸟等濒危鸟类。

不只在赤山湖,国宝白鹤“吉吉”一家三口,也“看中”了镇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饵料资源,去年初首次落脚在焦北滩东侧江滩,实现了“历史性”的停留……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最好的“环评师”。它们的身影是镇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见证。2021年以来,我市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牢牢扛在肩,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已然成为镇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白鹤“吉吉”。周海翔 摄

用务实之举

冬日的镇江新区捆山河水清河畅,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修葺一新的堤岸干净整洁,景色秀丽迷人。

捆山河新港桥断面是“十四五”新增国考断面,按要求国考断面必须达到Ⅲ类水标准。对此,镇江新区多措并举,对全长约16.2千米的捆山河进行全方位治理。“我们找准问题,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沿线企业排查整治。现在河道水质基本稳定,没有污染源。”镇江新区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局污染防治科副科长陈诚介绍,不仅如此,专业河道管护人员每天对河道巡查,清理河面垃圾、岸坡杂草,做到河面的三无、三清。经监测这一断面2021年度水质均值达到了Ⅱ类水。

去年底,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通报了各设区市上一年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情况,镇江成为获得优秀等次的5个设区市之一。其中,水环境质量改善尤为明显,10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比例为100%,45个省级及以上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比例为95.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到规定要求。

镇江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流域,大运河穿城而过,河湖水系密集交错,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用务实之举治水,是使命,更是担当。去年以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丹阳、句容等地调研推进, 现场检查督办二号彭桥、永红河桥断面水质污染改善等问题,分管副市长跑遍45个水质断面和所有大气点位,每周现场督查推进一次、研究调度一次。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近年来的断面水质波动情况,继续推进相关断面编制实施溯源整治工作方案,完善汛期防范水质下降应对,减少水质波动频次,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成杰表示,2022年,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将紧盯水质目标和重点断面,建立流域-控制单元-控制断面的治理体系,推进 “工业、生活、农业、航运”四源齐治。

聚非常之力

PM2.5改善率由年初-4.2%,一步步提升至5.3%……2021年底,拿到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镇江环保人不无感慨:“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这场“翻身仗”,是利刃高悬下的突围,更是镇江对“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坚守。

受发电量和用煤量同比大幅上升,开工工地数量同比大幅增加等客观因素影响,2021年一季度,我市PM2.5年均浓度50.5微克/立方米,同比恶化4.2%,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严峻。

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主力军,发出了聚非常之力全力扭转不利局面的誓言,多次研究、部署空气质量攻坚工作,聘请专家团队科学研判、精准管控,局领导带队开展大气日查、夜查。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属地、行业监管责任,在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上持续发力减少污染源,强力推进攻坚工作任务落实。

为了打赢这场“翻身仗”,我市在全省首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绿书包”制度,将突出环境问题纳入专用“绿书包”,形成闭环式台账,实行“一包两用”,做得好就是正面推广的经验、做得不好就是反面问责的依据。目前,派发的重点任务整改“绿书包”12个,已完成8个。

站在惠龙港码头远眺,去年建成的自带喷淋的装卸一体设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港口码头的扬尘是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重点问题,收到“绿书包”整改交办单后,企业投资2亿多元更新了项目工艺,曾经的“问题码头”摇身变成了“示范码头”。在惠龙易通董事长施文进看来,“企业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

全省首创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动协作机制,则在全市构筑起生态环保工作的“联合阵线”。根据信息共享会商、问题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检查、联合约谈问责,通过纪委监委的“靠前站位”,标明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红线”,进一步强化了问责警示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重在谋根本、管全局。在完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构建完善了市、县两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及专职协调机构,进一步细化明晰了全市47家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以非常之力,成非常之功。不久前,江苏省2021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揭晓,我市“厅市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市”入选。这也表明,我市对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取得了新进展。

行绿色之道

过去一年,镇江继续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厚植生态优势。

我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经历了从试点到示范、从理念到实践、从制度到风尚的过程,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当现代化新镇江建设,遇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更是果断“亮剑”——打好紧抓“双碳”落地关键战,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在碳达峰先行区方面,我市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开展世业洲碳中和示范区、扬中高新区低碳近零园区建设,建成索普化工、华电句容电厂等碳捕集封存利用项目;创成低碳景区6家、低碳学校和低碳社区30多家;近400家企业向社会发布践行绿色低碳发展、争当环保守法诚信企业的承诺。

在源头治理示范区方面,我市完成钢铁、水泥、火电三个行业排污许可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园区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试点2个、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项目2个;新增市级绿色工厂4家,创成节约型机关70余家、省级以上绿色商场5家。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去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签订助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同时集聚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布了“金山绿金”计划,一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过去一年,真山真水的镇江,以生态初心拥抱山清水秀白云蓝天,用绿色步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媒体记者 朱婕)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