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奔跑 与城市共发展——写在《镇江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

光阴飞转,春去春又还。2022年3月1日,《镇江日报》将迎来复刊40周年纪念日。

40年来,它在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40年来,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在书写它的传奇。

每一天,日出又日落,车流滚滚向前,天边霞光绚烂如锦,高耸错落的建筑将天空划出道道弧线,千年的运河就流淌在那,蜿蜒静默。

40年了,这座城市变了模样,还是镇江。

每一年,经春复历冬,一群笔墨耕耘者,安心定志、笃毅前行,在时代的大潮里求新求变,在生活的海洋中传递真情,在理想的天空中坚守初心。

40年了,这张报纸变了身形,还在身边。

打开它,城市变迁,几多风流,一幕幕映入眼前;通过它,几代人读懂镇江。

掩上它,民情冷暖,几多悲喜,一帧帧回味脑海;因为它,多少人爱上镇江。

40年,与时代交响

从哪里开始,又走向何处?

时间似乎掌控一切,却又需要我们赋予意义。

从1982年的那时那刻,到2022年的此时此刻,以改革开放为时代主题的40年时光里,镇江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每一个重要创新,都以新闻的名义记录在、储存在《镇江日报》里。


报运国运,一脉相连。1982年3月1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一个春意渐浓的日子里,《镇江市报》(后更名《镇江日报》)复刊号正式出版。

《镇江日报》复刊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在镇江这块土地上的成果体现。1981年,《镇江市报》筹备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29名佼佼者从400余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报人和镇江新闻事业的重要力量。“自行报名”“公开招聘”,这张报纸从复刊筹备之时就以“镇江地区首开先河”的形式,完美注释了一个变革创新时代“应有的模样”。

此时的镇江大地,更是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

资料图:原220千伏五峰山大跨越工程 沈湘伟 摄

1982年11月5-12日,镇江供电局工人在大港五峰山至江北高桥一线,横跨江面1050米,带电作业,长江不断航,成功地更换过江直线悬垂线夹,创国内大跨越带电作业新纪录;

1983年1月26日,我国第一头试管奶牛在镇江驸马庄奶牛场出生,体重48公斤……

翻开那个时期的《镇江日报》,一些烙有时代印记的社会景象便逐渐清晰起来:“万元户”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曾经何等风光;第一台电冰箱究竟何时现身镇江市场;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体育馆里经常售票播放哪些电视连续剧;扬中的乡镇工业是怎样蓬勃发展起来的;“灯具之乡”界牌为何能够一年比一年“亮丽”;大港码头的发展壮大又是如何一步步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临镇江视察,他访农家、看企业、钻进蔬菜大棚,谆谆嘱托和殷殷期望,给了全体镇江人民巨大的温暖和鼓舞。四天后,《镇江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通讯《“总书记的亲切暖到我心底”――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市视察回访》。此后,“镇江很有前途”成为激励320万镇江人奔跑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40年里,《镇江日报》用无声的版面刻录着时代的强音,真情礼赞着镇江创造的每一个发展荣光。与此同时,它也乘着时代大潮,创新求变、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精彩。

上世纪90年代,适应都市报竞相发展大趋势。1998年1月1日,就在《镇江日报》改为对开大报的同时,子报《京江晚报》隆重创刊。20多年来,《京江晚报》逐步成长为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成为镇江人必不可少的一份“新闻早餐”。

在移动互联的风潮下,2002年12月31日,报社旗下的新闻类门户网站金山网正式开通;2006年,镇江日报社与镇江移动联手打造出《镇江手机报》。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产业属性日益清晰,镇江日报社积极探索,确立了“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大力深化报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2008年,报社主办的《镇江画报》与广大读者见面;2010年5月18日,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创办的镇江新闻国旅开门营业;2012年成立的报业文化发展公司迅速开发公共阅报栏、公共自行车亭等户外资源,成为镇江发展最快的户外传播平台;2013年组建数字印刷产业园;2017年,今日镇江客户端开通;2021年底,学习强国镇江平台正式运营……

第34届“增华阁”阅读写作大赛赛场

在媒体和产业全面开疆拓土的同时,报社的影响力也以其他方式延伸。早在1988年,镇江日报社就创办了“增华阁”青少年作文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了34届,被誉为“名城盛事”,参赛人数去年已达4万多人。“增华阁”阅读写作大赛入选2014年镇江市全民阅读十大品牌。2001年,报社组建了“小记者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小记者队伍人数一直维持在6000多名。

一个个发展节点,绘就镇江日报不断成长壮大的轨迹。经过40年的发展,镇报集团从当初“一报独立”的“小舢板”,成长为如今拥有“两报一网一端一平台”,以及多个产业子公司的传媒集团“联合舰队”,成为推动镇江高质量发展的舆论主阵地。

40年前栽种的一株幼苗,如今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它见证了城市与时代交互中谱写的壮美交响乐,也以自己的接续奋斗融入并成为这首时代乐曲的一部分。

40年,与民声共鸣

植根于人民之中,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地方权威媒体,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心怀民生疾苦、情系百姓冷暖,是《镇江日报》始终牢记的使命与责任。

2016年7月24日,《镇江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为纪念《镇江日报》创刊60周年深情篆刻的印章:“报传真情”。

这份情,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

2022年2月25日,是赵亚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的《镇江日报》以一篇评论对亚夫精神进行了重新解读。复刊40年来,赵亚夫一直是《镇江日报》新闻报道的“常客”。1998年,《镇江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加框推出重要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记赵亚夫和他的农科试验园》,赵亚夫的“三农梦”深深地打动了记者和广大读者;2007年6月18日,《镇江日报》又在头版头条浓墨重彩地推出了长篇通讯《万山红遍》。2013年12月9日-11日,《镇江日报》连续3天在头版位置,推出一组关于现代农业探路人赵亚夫的报道。其中首篇报道《“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记群众路线践行者、现代农业探路人赵亚夫》,用细腻笔触描写了赵老52年坚持不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动人故事。《镇江日报》宣传并见证了他一步步从市级典型,走向了全国楷模。

40年来,《镇江日报》热情讴歌、倾心宣扬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彭万祥、张树生,到90年代的周宜顺、王彦波、林正书,再到跨入新世纪以来的毛芊、孙开泰、戚熙娟、刘连平、赵吉仁、赵亚夫、施玉亮、景荣春、张雅琴、杨凌、王华、糜林……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闪着光芒的名字,都曾出现在《镇江日报》的重要版面、重大报道之中,让镇江这座“大爱之城”和“英雄城市”的星空显得更加璀璨。

老报人唐金波至今还记得是36年前采访扬中优秀共产党员韦成怀的过往。那是1986年4月的一天,他与到兴隆镇采访,偶然发掘到了韦成怀因公殉职的感人事迹,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题为《一位不只是被哀悼的人物——记优秀共产党员韦成怀》的一万余字长篇通讯。当时的《镇江日报》还是四开小报,一个整版满打满算仅能容纳六七千文字。7月1日和2日,《镇江日报》破天荒地用两个整版全文刊发,并配上了人物漫画。

仅此一例,已经足以证明这张报纸的担当,也足以说明它对真善美的“偏爱”。

这份情,是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

40年里,无论处于哪个时期,《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从来都把舆论监督的职能摆到重要位置。《车匪路霸谁来管》《劳动节:童工集体来投诉》《花季少年命丧非法取土》等等,一大批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都曾产生极大社会反响,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

老报人董洪林,至今还记得与执法人员满街扫假货的往事;老报人贾又敏更是以善写舆论监督而被老百姓记挂于心……

这份情,是对扶危济困的全力以赴。

2003年,镇江日报社与市妇联联手开展“社会妈妈”公益活动,随后众多善良母亲、爱心家庭、公益团体陆续参与进来。“社会妈妈”对各类陷入困境的少年儿童,给予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多重关爱,最终成为一个品牌爱心群体。2009年,“社会妈妈”荣获镇江市首届“大爱之星”称号。也是在那一年,“社会儿女”正式起航,开启了关怀孤寡老人的新征程……

2017年5月,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心语心愿工作室挂牌,为遇到困难、或心怀某种愿望的当事人,牵线搭桥,谋求帮助。5年来,工作室共刊发报道400余期,涉及当事人逾千名。其中:约98%的心愿成功获得社会爱心力量互动,圆梦心愿;2019年度以来,所有报道的心愿全部完成。工作室先后荣获镇江市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镇江好人工作室、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三八红旗手(集体)。2021年,工作室升级为胡冰心劳模创新工作室。

党报使命,民生情怀。40年来,我们用报纸、网络、客户端等各式媒介,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各式报道,传播着群众呼声,传递着人间真情,用新闻人的一份担当,共同营造着“有温度的城市”。

40年,与理想同行

40年很长,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辛与努力,唯有热爱才能抵御岁月漫长。

40年很短,回首往昔宛如昨日,唯有理想才能永葆年轻。

无论长与短,无论喜与悲,《镇江日报》的40年,是一本难忘的书、一出精彩的戏、一首激昂的歌……一代又一代的镇报人执“火”相传,这把“火”就是执着于新闻事业的理想之火。

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媒体传播格局已经天翻地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有人说,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好文章、好报道的衡量标准无法统一,那个靠一篇文章实现社会共鸣、彰显个人价值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

是的,时光向前,我们回不到过去,我们也没有想过回到过去。

党和人民对媒体的需求还在,新闻理想的天空依然广阔,我们还有未来,也定能创造新的精彩。

40年前,我们的前辈在一无所有的拓荒年代,在田间地头,在深邃井底,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在烈日和暴雨中,在火热的工地上,在灯火通明的案头,在险象环生的事发现场……头顶着草帽,脚踏着泥土,毅然决然地扯起了一面猎猎作响的新闻战旗!

仿佛就在不经意之间,当年参与报纸复刊的第一代报人,那些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拓荒者们,如今大多已经退休了,但40年来,镇报人代代相传扛起前辈的旗帜,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平常中寻找感动,在探索中追赶真理!

前喜见先贤,后乐有来者。这种继往开来浇铸而就的不朽报魂,代代流淌于所有“镇江报人”的血管里,任岁月之河如何荡涤也冲刷不去。“你看到的我们,每天在报纸上发表新闻;你看不到的我们,正在追寻新闻梦想的路上。”这就是一代代报人永远不变的铮铮誓言。

他们仍然相信新闻的力量,努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优秀作品。

1984年度,复刊才两年的《镇江市报》,便凭借消息《新屋落成八千间 耕地多出两千亩》,获得全国好新闻三等奖。2001年度,《镇江日报》通讯《激活“细胞”应对入世》首获江苏新闻奖。次年,《京江晚报》通讯《账本上的小康之路》首获江苏新闻奖。目前集团旗下各媒体,已累计9次捧回这一全省新闻最高奖。

他们仍然相信理想的力量,努力开辟着新闻宣传的新天地。

1999年,改为对开大报一年有余的《镇江日报》,捧回了全国中等城市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优胜奖杯,名列全国第七,国家新闻出版署给出的评价是:“《镇江日报》是一张办得很好的综合性地方党报,是一份出版质量较好的地市党报。”2000年,镇江日报社新闻采编网络系统,荣获1999年至2000年度中国报业电子技术一等奖;金山网2013年成为镇江地区唯一一家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近年来,集团强化媒体深度融合,在新媒体发展的新征程奋力前行,打造出微视评、网络微剧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品牌。

40年风雨春秋,40年壮志飞扬,40年矢志不渝。

40年,这张报纸与这座城市一起,与这座城市的人民一道,在阳光下奔跑,在时光里筑梦。面向未来,我们行走在镇江大地上,追求卓越,梦在远方。

时光不老,新闻永在!(全媒体记者 王鹏程)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