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新时代 携手奔跑向未来——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录

同心筑梦新时代 携手奔跑向未来

——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录



王加友委员代表民革镇江市委会发言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倾力助推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一、突破产业瓶颈,拓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把特色产业作为龙头企业发力点,因地制宜发展林、茶、果、蔬等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针对丘陵岗地农业生产特点,推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集成化、舒适化迈进;走融合发展之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二、重视要素投入,为农业龙头企业成长注入新动能。发挥我市高校、农科院等专业优势,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现代种业、科学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土地向农业园区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向专业大户集中;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制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将品牌打造成名牌。

三、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成长环境。要协调好土地使用问题,让龙头企业放心搞投入,安心抓发展;要落实好财政支持问题,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特色产业倾斜,优先向重点项目倾斜,优先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倾斜;要解决好融资难问题,推动银行和保险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杨晓勤委员代表民盟镇江市委会发言

戮力同心

让高校园区充满活力更具魅力

打造高质量的高校园区,对培养集聚优秀人才、促进镇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全面深化改革打好“总体战”,实现园区管理服务“强起来”。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将“高校园区建设指挥部”转型为“高校园区管委会”,实现从“建设方”“管理者”向“运营方”“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实现园区管理科学化、手段现代化、效率高效化;重视相关政策创新,从政策兑现、审批服务、财政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设施配套打好“歼灭战”,实现园区生活环境“美起来”。加快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商业街、休闲娱乐场所等数量和规模,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满足师生需求;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标建设园区主要交通干道,优化公共交通路线,加大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投放力度;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和房地产商,探索园区集中开发模式。

防范债务风险打好“攻坚战”,实现园区资产资本“活起来”。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原有校区的收储上市工作,对体育馆、图书馆等项目寻求社会化运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方筹资的投融资新机制;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6万多名在校师生为服务主体,加快发展消费经济、培训经济和场馆经济。

夏军委员代表民建镇江市委会发言

厚植培育沃土

助力扬帆计划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优质高效利用资本市场,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渠道。

夯实产业基础,厚植上市公司培育“沃土”。紧扣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围绕“四群八链”,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实现产业集中集群集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推进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锻长板”。

强化梯次培育,扩充上市储备企业“库容”。加大优势种子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开展企业家资本市场能力提升行动;提升重点储备企业上市服务水平,建立上市服务顾问制度,实施企业股份制改造工程;稳步推动核心申报企业上市,建立“交易所直通车”沟通机制,强化上市申报保荐中介服务。

强化精准施策,部门联动服务“携手并进”。招商方面,注重招引“潜力股”项目和人才团队,支持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在镇江落地;创新方面,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项目申报;服务方面,在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提升资本市场意识,增强企业家上市“信心指数”。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引导企业家练好内功、借好外力,积极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妥善解决股份确权、税费缴纳等问题,减轻企业上市税费负担;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资本市场“镇江板块”。

陈红委员代表民进镇江市委会发言

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

“双减”教育之路

我市“双减”试点工作成效初显,但仍需聚力突破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真正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聚焦学校发展,构建镇江特色“双减”工作的系统推进机制。改革义务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知识、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走出一元化评价的“怪圈”;挖掘校内潜力,统筹社会资源,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多举措加强考试管理,切实扭转过度考试、极端应试倾向;努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确保作业质量上下功夫,实现减量增效。

二、聚焦教师发展,形成镇江特色“双减”工作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交流;壮大教学队伍,建立“双减”兼职师资资源库;探索完善“弹性上下班”、“课后服务AB岗”等制度,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三、聚焦学生发展,追求镇江特色“双减”工作的长期育人效益。转变教学方式,促进课堂减负提质,由过去侧重于“育分”转向“五育并举”;丰富课后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政策宣传,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双减”循证模式,形成可供全省、全国推广的“镇江方案”。

蒋鹏程委员代表农工党镇江市委会发言

打好“三大战役”

守护一方净土

守护土壤环境安全,重在传递防治压力、落实属地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打好精准施策歼灭战,“对症下药”守护一方净土。一方面,严格控制增量。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稳步消化存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工业废物处置,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落实高风险遗留地块风险管控措施。

打好源头管控持久战,“防患未然”守护一方净土。严守规划底线,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严把准入关口,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部署,扎实抓好土壤污染源的断源工作;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打好联防共治协同战,“立体施治”守护一方净土。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规划同步、数据共享、调度统一、执法协同、防治共建的“大防治”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引导公众参与,落实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社会氛围。

张红娣委员代表致公党镇江市委会发言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市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举措。

供应端聚焦“转型”,构建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光伏方面,充分利用屋顶、鱼塘等空间资源拓展光伏发电;燃机方面,深化沿江燃气调峰机组布局研究;储能方面,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电力方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消费端聚焦“效能”,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钢铁、化工、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力度,谋划布局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智慧经济等新兴产业;严把项目能耗关口,严格控制新增“两高”项目和耗煤项目;加快节能改造,推广实施交通、工业领域电能替代。

产业端聚焦“创新”,壮大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展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先进储能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多元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

政策端聚焦“精准”,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清洁能源专项基金,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优先向清洁能源项目倾斜;积极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增加对可再生能源领域创新创业投资;加强资源整合,实现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推进服务。

杜秀芹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发言

传承文化 守正创新

让“中国醋都”城市名片享誉全球

镇江香醋是我市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当前亟需传承文化,守正创新,让“中国醋都”城市名片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打好“创新牌”,在产业升级中做优做强镇江香醋产业。巩固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提高香醋产品市场竞争力;构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原粮收购加工、包装容器制造、印刷防伪、广告电商等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提质增量。

打好“营销牌”,在市场开拓中提升镇江香醋品牌影响力。争做行业标准引领者,及时更新镇江香醋国家标准,抢占食醋行业发展话语权;争做自主品牌缔造者,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镇江香醋的品牌影响力;争做市场营销领跑者,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收集分析市场销售额、消费者偏好、客户行为等海量数据,实施定向精准营销。

打好“文化牌”,在文旅融合中擦亮“中国醋都”城市名片。传承历史文脉,推动设立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西津渡分馆,让镇江最具特色的津渡文化与香醋文化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讲好香醋故事,面向海内外传播醋文化,宣传新镇江;促进文旅融合,打造若干条“中国醋都”精品旅游线路,策划筹办“中国香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倾力打造醋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卢道富委员代表市工商联发言

用“不拘一格”的孵化育雏方式

筑“舍我其谁”的创新创业福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亟需重视和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

让孵化“多元化”成为“不拘一格”的鲜明特征。在种类模式上,加强技术转移型、技术服务型、产业链型、投融资型等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在物理空间上,鼓励利用企业车间、闲置老旧厂房等资源改(扩)建各类孵化器;在运行方式上,灵活采用飞地孵化、联合孵化、“借壳”孵化、柔性孵化等形式;在管理形式上,改“官办为主”为“公助民办”;在建设主体上,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孵化”模式的“产业创新孵化器”。

让服务“镇合意”成为“舍我其谁”的肥沃土壤。建立帮办制度,整合服务平台;用好社会力量,引导行业商会协会企业在市场开拓、上下游配套等方面参与项目孵化;提供政策支撑,放宽对孵化器的认定标准,将创新创业孵化工作纳入各级高质量考核体系。

让毕业“留下来”成为毕业企业的最优选择。功能园区要接得住,通过专班服务打通企业毕业后留镇发展的通道;生产要素要供得上,优先支持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和涉及“卡脖子技术”的项目;产业配套要联得紧,发挥“四群八链”链长制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融合;领导服务要跑得勤,建立重大孵化项目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帮促制度,为企业提供自由发展空间。

季平委员代表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发言

用“愚公”之举

绘就“一山一景”美丽画卷

弘扬“愚公精神”,力行“愚公”之举,匠心绘就“一山一景”美丽画卷。

眼光要超前,抢占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先机。打造更多“美妆”成功的高颜值山体公园,贵在拥有前瞻理念和超前眼光,对有市场前景的山体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规划建设。如官塘创新社区建设中,可将“一山一景”改造作为前期引导项目,实现小投入大回报。

心中树品牌,实现“一山一景一主题”的提档升级。采取“共同缔造”理念,设计开发如青年公园、夕阳红公园、大爱镇江公园等一批内涵丰富、景观雅致的主题山体公园,向专家市民征求意见,共同为“一山一景”建设献智出力。

手段求创新,“破冰”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建设机制。将山体改造与休闲康养、自然教育、文体旅游等生态体育产业结合起来,构建“谁整治、谁受益”的市场机制,释放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动力。如南山景区东、南入口未来的整治建设,可在项目规划时融入更多体育运动元素,吸引民营企业家参与投资建设运营。

脚踏石留印,夯实主体责任推进改造工作小步快跑。在目标任务上,明确属地政府每年整治1-2座山体。在实施步骤上,可优先整治山下及周边区域建设环山步道,后续整治山体出入口建成主题公园、郊野公园,着力构建林下活动区、山林游览区、健身休闲区、观景览胜区“四位一体”景观格局。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