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上做文章

□ 华 翔

上海有一条网红街,也就七百米长,一头连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一头连着创智天地广场和江湾体育场,名字就叫大学路。这里聚集着多家网红店,吃喝玩乐一整天不重样,被称为“魔都年轻人最爱的一条街”。有文字如是描述:“这儿的建筑物有着彩绘玻璃窗和涂鸦外墙,这儿的人制造美妙的杯子蛋糕和咖啡,这儿的大学生会在两家餐厅间犹豫不决的时候瞧向第三家餐厅,这儿的外国人总在酒吧和健身房开怀大笑。人们走在大学路上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目光接触。他们心里期盼着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大学路满足了他们。”

但最新的消息显示,这里的人们,已然不满足于“网红”了。《解放日报》公众号“上海大趋势”报道,近日,一场关于“大学路创新街区工作坊”的讨论会举行。会上的发言是这样的:“近两年来,流量经济、网红经济等一时间成为大学路的关键词,但目前大学路的主要业态仍是咖啡餐饮和文创品店,创新气息不够浓。”“街区缺少一个让沿线主体成员发生‘化学反应’的平台。”他们要在这条街上做文章,来一场蝶变,即从网红街升级为创新街区。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创新街区?“上海大趋势”总结,“因为创新链条越来越长,单独做创新很难,需要多方面合作;因为知识的溢出需要不同的主体,需要不断关怀多样性的人群的现实和未来需求”,“体现了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增长的变迁”,“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为创新产业,传统劳动力转变为创新人才”。

无独有偶,公众号“GEI新经济瞭望”最新发文,题目即是“新经济活力区:打造未来城市新增长极”。文章写道:“从区域经济发展历史经验来看,每到一个重大发展或转折时期,总会在局部出现一个摆脱传统发展路径、掌握更先进的发展方式、迸发出更强经济活力的‘先行区’、‘全新的创新空间’,领先一步迈入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新经济活力区的核心在于小范围打造更符合新经济爆发式生产力与生态型生产关系的模型,更聚焦吸引新物种、新赛道、新场景、新治理等新经济活力要素,以点及面带动全域活力释放。”

无疑,创新街区恰是一个最小范围的新经济活力区。而它对城市的意义,还在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新阶层的年轻人需要工作与休闲娱乐结合的生活圈,需要有随时随地和自己的同行、高校、研究机构交流碰撞的空间,这部分人群回归都市工作与生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街区的建成,并非只为科创主体提供载体,其更深的内涵在于传播‘隐性知识’,也就是观点、创意和灵感。‘显性知识’可以依靠一次性的沟通,如展会、对接会等传递,但‘隐性知识’则需要一次次反复交流和碰撞,它的传播有赖于街区的公共空间。”这恰又回到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本质意义上。

上海大学路的那场讨论,最终形成了三个项目。其一,“创新实验场”项目,聚焦整合大学路街区里丰富的创新场景,复合成一个共创的实验场,通过有人文内涵的展览和主题活动,让街区多元人群的想法和诉求“被看见”。其二,“商户自治联盟”项目,面向街区里的大商户和小业主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基于城市数字化的邻里关系。其三,“创新实践课堂”项目,大学路可与大学联合建立教学创新基地和城市空间实践课堂。

这三个项目,恰能让我们看到颇多关键词。“场景”,从注重城市规模扩张向释放城市场景空间转变,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最新路径。“自治”,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颠覆,所以,鼓励创新,必然需要放手,打造自由生长的宽松环境。“数据”,这是新经济的最大风口,也是赋能老业态、创造新模式的最大助力;“要素重组”,群体多元、要素丰富是城市街区的特色与优势,无论是“创新实验场”还是“实践课堂”,包括“商户自治”,其内在的逻辑正是让更多不同的要素在这里整合、交织、重组,以跨界诱发创新,让创新激活新经济业态。

其实,每一座城市都有街区,每一座城市都有年轻人,而大多数城市也都有大学和各种各样的“大学路”。其实,我们也可以试试,毕竟,创新在每一个层面都是可以发生的!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