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另类赛道

□华翔

今年全国“两会”,教育无疑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因这个最热话题,想起了上月初的一则新闻,事发地域内一样舆论最热,但地域外舆论并没有多少关注与聚焦。这就是今年的“新春第一会”,泰州依然独树一帜,连续第二年将会议主题确定为“教育”,会议的关键词也一以贯之——“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不仅如此,泰州下辖6个区县也把教育列为“一把手”工程,其中姜堰区还特别将“教育立区”确立为发展战略。

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投入成本巨大,回报时间也极长。将“冷板凳”坐热,并不易,但泰州依然“执念”教育。泰州市主要领导在公开讲话中曾如是说:“教育决定着泰州的今天,也决定着泰州的未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强产业、做强城市,首先是要做强教育,这是基础和关键。高水平、大力度的教育投入,产出的是人才、是未来、是希望,这是任何行业都比不了的。”而《澎湃新闻》去年6月亦有分析:“在外界看来,其背后显示出一个区位条件不占优、中等规模的城市,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正重塑其竞争力的探索和尝试——在‘人才争夺战’中加速培育本土人才,试图从长三角一众强劲对手的‘东西夹击、南北挤压’中实现突围和逆袭。”也所以,《澎湃新闻》将泰州争做教育“特长生”的发展路径,称之为“城市竞争另类赛道”。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另类赛道能否最终突围,尚不得而知。但泰州确实有着“十年‘冷板凳’坐出‘热效应’”的城市实践。这句话本是新华社2017年一则关于泰州医药产业报道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如是写道:“十年前,当泰州设立医药产业园区时,有人担心这是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因为,搞医药研发是个‘冷板凳’,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搞不好就‘浪费了开发区这块金字招牌’。十年后……一个‘冷板凳’被坐出了创新发展的‘热效应’。”

如今,大家提及泰州,医药产业已然是这座城市最闪亮的产业名片;过往,医药产业也确实是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全省全国医药产业集聚地比,曾经的泰州并不占优。事实上,2004年一份《泰州医药经济调研报告》中的一句话“地级泰州市组建以后……大力培育扶持基础相对薄弱但市场前景广阔的医药企业”就道出了泰州的艰辛。2006年有媒体报道“泰州PK台州,中国药谷究竟花落谁家?”的文章,在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与例证之后,更直言“相形之下,泰州——‘中国医药第一城’难掩现实之尴尬”。

但既然有基础且前景广阔,哪怕有些薄弱,好“钉子”是无疑的。面对“三线城市能否做世界最前沿的生物医药产业?”的质疑,泰州有两个回答。一个是“泰州可以被动地接受苏南产业转移,但我们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特色,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另一个是“既然做了生物医药,我们就不怕板凳十年冷”“创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经受得住质疑甚至讽刺”。

认准了“钉子”,就是一锤接着一锤敲。具体怎么敲,且不再述。新华社那则报道中有言:“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厚积薄发”,“守得住特色,产业洼地成医药热土”。今日泰州,做强一个产业之后,再有裂变。一则是生物医药向“药、医、养、食、游”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拓展。2016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江苏泰州开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这是泰州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坐标系。新华社文章的点评则是——“泰州仍在做一系列三五年难见成效的事”。二则是产城一体,倒逼城市功能升级。2012年的新闻报道:“目前,医药城科研开发区已具规模,生产制造区正加速推进,会展交易区投入使用,康健医疗区正式启动,教育教学区已经招生开学,综合配套区功能日趋完善。由此,带动了泰州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大幅优化,正在由苏中小城,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大步跨越。”

从“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到“做强教育”,今日泰州再走另类赛道。但细究其实践过程,或许,“另类”只是表象,“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特色”方是泰州在区域竞争中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