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4%的年轻人动过离开的念头

华翔 

■摘要

84.64%的年轻人都动过离开当前居住城市的念头。研究他们“离”与“不离”的原因、路径和理想城市,或可成为我们在城市发展与招才引智上的努力方向。

看到一组数据,来自专门研究年轻人的公众号“后浪研究所”。他们今年开展了一场关于理想城市的小调查。近400位年轻人中,84.64%的年轻人都动过离开当前居住城市的念头。其中,排名前二位的原因分别是“渴望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说走就走”并不容易。64.32%的年轻人会权衡好成本与收益再决定是否离开,还有13.54%的年轻人会刻意压制住自己想要离开的念头,只有5.21%的年轻人会果断离开,说走就走。更详尽的分析还有:越年轻越会因缺少经济支撑而“不敢”追求理想城市,而越成熟的越会因没有合适的发展机会、舍不得现在的成就地位,以及放不下身边的家人朋友而放弃换城市居住的念头。

数据是有城市案例支撑的。近日,一份名为2021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新鲜出炉。“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当然名列前茅,无需再议。但一座三线城市嘉兴的表现尤其亮眼。其位列全国第25位,力压福州、石家庄、南昌等诸多省会城市,在浙江排名仅次于杭州和宁波之后,人才吸引力,堪称“爆棚”。

数据显示,2013年开始,嘉兴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2018年、2019年净流入更是连创新高,分别达到7万、7.4万,人口增量排名浙江省第三位;2021年,嘉兴常住人口首次突破550万,达到了551.6万,与2020年末541.1万的数据相比,增长了约11.51万。一年间,浙江超过七分之一的新增人口在嘉兴。不仅是常住人口,在人才流入上,嘉兴同样是一匹“黑马”。2021年,嘉兴新引进大学生12万人、硕博人才6000多人;2020年,新引进大学生超10万人、硕博人才超5000人;近三年嘉兴新引进大学生超过31万人,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

《决策》杂志有文章专门关注了嘉兴,其分析出的嘉兴第一张引人“王牌”恰与“后浪研究所”调查中的第一个原因“渴望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吻合。文章如是写道:“看透嘉兴引人的本质,必须探究嘉兴的产业发展……2021年,嘉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56.54亿元,居浙江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67.7%、41.4%、19.8%和18.1%,分别列浙江第3、第2、第2和第1。”于是,结果出来了——在大学生心中,薪资高、发展机会多是他们就业的首选。

“后浪研究所”调查中的第二个原因“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也同样有城市案例。一篇文章来自公众号“塔门”,标题为“一大批上海人,正在搬往郊区”。文中的数据有,近30 年来的人口流动趋势都是,上海人正在往郊区去——据上海第 5、6、7 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分别为42.24%、30.3%和26.87%。而文中一句话,可谓极度概括与凝练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上海,住在‘内环’为生,居住‘外环’为活。”另一篇文章来自公众号“智谷趋势”,题目是“重塑城市会客厅!中国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升级进入2.0时代”。文章同样关注到了北京、上海过去十年,人口总量虽然都是正增长,但市区人口却是净流出的状态。文中写道:“年轻人越来越有个性,在选择去留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就业机会,还有人生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城市配套服务。”“一线城市绝不缺少虹吸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人留下来。”“城市本身的潜力,以及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和亲和力,才是毕业生选择的首要问题。”文章的主题则是:2.0时代的城市“抢人大战”,交通便利、生活宜居、发展前景、生态环境……种种因素都成为考量。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标志性的城市符号,“智谷趋势”称之为“城市会客厅”。

读这些文章,“吃瓜”无疑是乐趣之一,但在“吃瓜”中读到时代的趋势,找到我们在城市发展与招才引智上的努力方向,当更有意义。譬如,84.64%的年轻人都动过离开当前居住城市的念头,一是在警醒我们,别让自己的年轻人失望地“走”了;二却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城市能够切实地打动年轻人,给出一个人口人才迁入的低成本与好收益,招人引人,是有着极大的空间的。再有,“渴望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无疑是在说,产业强市必须坚定不移,新兴产业发展更要加速推进。还有,“放不下身边的家人朋友”与“正在搬往郊区”,恰启示我们,大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包括乡镇,是不是可以主动去做一个有着丰富城市特色与城市配套服务的“郊区”。这条路径,《决策》杂志文章有表述,引用的是众多落户嘉善归谷智造小镇的高端人才的说法:“享受着嘉兴的低成本,保留着‘021’身份,服务比上海不差,这样的嘉兴,谁都愿意来。”

最后,说一则并不起眼的新闻。近日,句容教育局发出通告,宣布处理一起某晚托服务有限公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情况。上“小课”的学生有9名,却有8人是南京的中学生;上“小课”的地点,在下蜀镇的句蜀路8号,离南京与镇江的312国道市际分界点,仅直线距离就约有15公里之远。上“小课”,是该查。但这则新闻,却是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宁镇一体化共建共享的社会效应,老百姓已经实质享受到了,虽然这一回是“享”在了错误的点上。更大的启示则是——连上“小课”的都能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努力“招”来“引”来?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