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 贾谊识不足

□ 滴石水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那是什么原因屈贾谊于长沙呢?

贾谊不到二十岁就受到汉文帝刘恒的宠爱,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说,贾谊受宠时一天升了三次官,21岁就成了文帝朝中最年轻的博士。贾谊的受宠,可不是邓通因文帝梦遇,而是凭自己卓越的才华。每逢文帝向朝廷官员咨询问题,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为之对答,并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众人折服,文帝暗喜。可仅短短三年(公元前176年),贾谊却被“屈于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是汉文帝抛弃贾谊?王勃说得很清楚——“非无圣主”;是贾谊“江郎才尽”?他最著名的政论文《治安策》《论积贮疏》等,都是谪居长沙后所作。有研究者说,是西汉功臣对贾谊的嫉妒。的确,当时周勃、灌婴、东阳候、冯敬等人,都向文帝进言,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因此逐渐疏远了贾谊。可文帝为什么会听进这些老功臣的意见疏远贾谊呢?也有研究者说,汉文帝其实是个碌碌无为之君,是“守成之君,无能之辈”。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就是汉文帝。有史料证明,汉武帝之所以能年年征战,开疆拓土,物质基础是汉文帝打下的。

历史评述,总是众说纷纭。不过,我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贾谊传》《资治通鉴·汉纪》后,感觉苏轼的看法更深透更精准。苏轼说:“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首先,贾谊对文帝即位之初的时势大局认识不足。汉文帝登基于周勃、陈平等西汉开国功臣发动政变,诛杀诸吕之后。当时汉文帝和母亲身处太原安稳地做代王,看到朝廷血雨腥风,根本不想涉足长安,只求自己的藩地安安稳稳。当周勃、陈平等议立他时,他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恐惧和疑虑。去还是不去,他最后是用占卜决定的。决定去后,他先是派舅舅薄昭到长安探听虚实。到离长安五十里的时候,他又派自己的心腹宋昌先进城探路,然后又在渭桥面对周勃等老臣跪献天子玺符时,说“至代邸而议之”,不进皇宫而进了代王旧邸。可见其恐惧疑虑之状。正式登基后,他立即命周勃、陈平为左右丞相,灌婴为太尉,张苍为御史大夫。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统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对跟随他父亲的开国功臣们都进行了赏赐、分封。每次上朝,文帝对功勋老臣都尊敬有加。周勃每次退朝,文帝都会目送他离去。

可是,贾谊似乎是这个时局的局外人。他“理既切至”(刘勰语)急切进谏,要文帝打击功臣势力,削弱诸侯王。在《治安策》开头,用很长篇幅,说明诸侯王必反。不但异姓王会反,同姓王也会反,强的会先反。“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贾谊观察的事势,令他痛哭的就是诸侯王的问题。贾谊的政见对不对?非常正确,文帝内心十分赞同,并刻在了心底里。因此,十分宠爱这个年轻人。贾谊的建议要不要立即实施?时局根本不允许。正因为如此,当周勃陈平等进言,说贾谊年轻擅权、搅乱政局时,文帝只能疏远他,并把他外放出去。

其实,从站稳脚跟开始,文帝就开始实施贾谊的建议。对功臣,他首先从第一功臣周勃下手,先借周勃不知“天下一岁决狱如何”,辞其相位。十个月后,又借长安城中列侯太多,示周勃带头离开京师,再又借故将其下狱。这三个举动不动声色地消解了功臣集团。对诸侯王,大肆分封后不到三年,公元前177年他就镇压了大哥家儿子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又过三年,他又镇压了自己仅剩的弟弟刘长的造反。分封归分封,镇压归镇压。出兵平叛不仅平定叛乱,更重要的是通过正义性的平叛,确立了在诸侯王中的皇威。纵观文帝朝,他在位23年,实际上一直在柔和稳妥地削弱功臣和诸侯王的力量,保持了整个政局的稳定。他用的是贾谊之策,但选的是时间和时机。贾谊所屈,不是因为策之有失,而是因为识之不足。

其次,贾谊对文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认识不足。由于西汉自开国后一直遵奉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也由于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母亲薄氏的悉心教导,刘恒在代地十五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登基以后,他秉持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妄作为,遵循规律而为,把握时机而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文帝的治国过程中。他清心洞察,择机而行,该急则急,该缓则缓,该显则显,该隐则隐。为了削弱强大的诸侯国齐国的力量,文帝等了十六年,直到公元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他才趁机将齐国一分为六。后又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将第二强诸侯国淮南国一分为三。“贾生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帝谦让未遑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是文帝谦让,没有更改。其实,我认为文帝根本不是谦让,是觉得时机未到。大局稳定平和以后,文帝相继进行了司法改革、刑制改革、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进行了礼制改革。同样是贾谊的献策,当文帝收到贾谊的《论积贮疏》后,“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籍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资治通鉴·汉纪》)文帝不仅立即接受贾谊的献策,下诏天下,减省租赋,减轻徭役,驰山泽之禁,而且自己亲自耕种,为天下百姓示范。

可见,贾谊献策,策策精典,毛泽东主席称其策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但贾谊仅仅是个优秀的政论家,而不是优秀的政治家。“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席前,不问苍生问鬼神。”文帝三年后再次征召贾谊入京,与贾谊深谈“夜半虚席前”,李商隐诗中认为文帝不该置天下苍生不顾,与贾谊谈鬼论神,我确认为很可能贾谊还是不能领悟文帝的治国思想,以至“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这次回到长安,灌婴已故,周勃出狱后回到封地再不问政。但文帝还是没有重用贾谊,只让他做自己小儿子的太傅,直至三十三岁忧郁而终。王夫之曾将贾谊与陆贽相比,“出入于纷乱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急缓以出险而经远,贾谊不如陆贽”。所以,文帝不屈政论家贾谊,而文帝的政治思想又必然屈贾谊。

今日“贾生”,既要才有余,还要识有足啊!

编辑:金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