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林:为家乡修史,也是爱家乡的一种方式

3月26日,我市召开《镇江通史》第三次主编工作会议。作为我市第一部通史类著作,《镇江通史》将横跨先秦至新中国成立,以现有镇江行政区域为主,全方位介绍镇江各时段的行政区划沿革、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交通、学术文化、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等,充分反映镇江在该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镇江通史》由全国著名学者丁福林教授任总主编,凤凰出版社原社长、 总编姜小青编审任常务副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 教授任副总主编。目前《镇江通史》的编撰工作进行顺利,全书写作大纲已经省内外文史专家审定, 各分卷的样章样节专家审定已经完成。日前,记者采访了《镇江通史》总主编丁福林。

退休之后,丁福林教授终于在自己的家乡置了一个舒服的家。视野开阔的书房里,除了书架,只有一张书桌。而排满墙面的书橱中间,有一长格,排放的是他历年的著作:点校本“二十四史”之《宋书》《江淹年谱》《江文通集校注》《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鲍照年谱》《鲍照研究》《鲍照集校注》……

传奇的求学之路

丁福林,1947年出生于丹徒宝堰,1965年高中毕业就下放农村劳动。上世纪70年代返城后,他在宝堰供销社工作了一两年,就赶上了恢复高考。当时丁福林已经成家,孩子尚幼小,他必须考虑上大学期间妻儿的生活保障,几年不上班不挣钱,谁来养家?为这个问题一直思来想去的他,无意中看到《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南京大学以同等学力招收研究生的启事,公共课外语是俄语,正和他的情况符合,于是他灵机一动,直接报考研究生。当时离考试只有一个多月了,他白天上班,晚上复习。考试结果一出来,专业课的成绩特别高,但是公共课分数太低,没被录取。第二年,他卷土重来,但是报名时发现南京大学当年不招外语学俄语的,而南京师范学院招收,就改报了南师。有了充裕时间复习的丁福林,1979年轻轻松松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的经史大家段熙仲先生。

丁福林能由高中毕业生轻松考上研究生的底气是来自自幼爱读书的习惯。家庭出生不好的他性格比较内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待着读书,而已经读大学又酷爱文学的哥哥则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书籍。中国文学新文学大系收录的每一个作家的作品他都曾仔细研读,散文、小说、诗歌都有涉猎,古籍经典更是自小就浸淫其中。而外国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福楼拜、伏尼契、普希金、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他也读了个遍。中学毕业下放时,一闲下来,他的消遣还是读书,人家玩,他读书,人家睡觉,他还是读书。他还记得那个时候,坚持每天把诗经抄一篇背熟。丁福林高中读的理科,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要靠读文学书籍去考研究生。他阅读,只是借此让自己从现实中抽离,阅读是他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但是这种完全没有功利心的阅读,为他打下了丰富的学识基础。

进入大学后,丁福林本来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但是一进入学习状态,他就感觉到了压力,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段熙仲先生当时已是83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思辨清晰,教学一丝不苟。段先生文史兼通,以治学严谨闻名,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要求学生们做学问一定要兼通文史,凡写文章必须以史实为根据。入学以后给几个研究生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史记》。这些对丁福林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在每引用一个材料时都要查证原始资料,找到出处,养成了严谨的治学习惯。

严谨的治学之路

1982年,研究生毕业的丁福林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南京,回镇江和妻女团聚。1982年年底,丁福林的处女作《虞炎〈鲍集序〉的一处传写错误》发表在《文史》上,这篇文章是他在研究生尚未毕业时投的稿,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刊发了。《文史》杂志的分量不言而喻,当时业内有“能在《文史》杂志上发稿的最起码是副教授以上的学者”的说法,丁福林一鼓作气,在《文史》杂志上一口气发了八九篇稿件,不擅交际、性格极度内向的他凭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专业内打响了名气。

丁福林研究的方向是魏晋六朝文学,在有关论文写作时,会较多涉及《宋书》《南史》等史书的内容。特别是在考证时,往往会发现各史书有关记载有些微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又会造成结论的不同。段熙仲先生当年严格的要求,让他养成了追根刨底的习惯,喜欢穷究各史书内容差异的原因,谁对谁错,总想搞清楚,以便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的领悟,被他逐条记下来,积累多了以后,就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丁福林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投稿给东北某著名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结果稿子不但未被采用,反而受了一通奚落。编辑回信大致说,稿子的内容很好,但应该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并含蓄地说以你们这种不入流高校的教师是写不出这种高质量的文章的。看了编辑的来信,丁福林并没有感到被瞧不起的失落,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他知道这位编辑只是臆想出来他窃取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但对文章的质量却是肯定的。陆陆续续,丁福林出版了《江淹年谱》《江文通集校注》《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鲍照年谱》《鲍照研究》《鲍照集校注》等著作,其中《江淹年谱》入选《中国文学年鉴》,《鲍照集校注》被收入江苏文库,《江文通集校注》获当年出版界古籍类作品一等奖。

2005年,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启动,丁福林主持修订了《宋书》,他认为,沈约《宋书》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史事,涉猎广博,史料丰富,体例完备,后世对此书的总体评价很高。但是,不少学者也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对《宋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宋书》的繁冗,但在丁福林看来,这使得大量原始文献藉此得以存留,反映出晋末宋初的历史状况和刘宋初创基业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二是以为《宋书》多有曲笔,为执政者回护掩饰,这也是很多史书都有的现象。这些当然都是《宋书》的不足之处,但它仍是一部有重大价值的史书,是我们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主要依据。早年丁福林撰写《宋书校议》时,由于条件有限,并没有运用多个版本的对校,而且受到知识面等各个方面的局限,所以《宋书校议》中还存在有较多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利用《宋书》的修订,他能够改正《宋书校议》中的一些错误,在他看来,这着实是一件幸事。

丁福林书架中间一格基本上是他本人的著作和编著的书

修史也是爱家乡

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更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镇江通史》是我市第一部通史类著作,编撰工作于2019年底启动,计划2023年年底完稿,2024年审稿修改,2025年完成编辑出版。《镇江通史》为多卷本大型学术专著,从先秦至新中国成立,以现有镇江行政区域为主,共分7卷,分别是《先秦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明卷》《清代卷》《民国卷》,每卷约30万字。编撰工作启动以来,各卷主编按照编撰计划认真收集研究史料,开展调研,目前全书写作大纲已经省内外文史专家审定,各分卷的样章样节专家审定已经完成。

对丁福林来说,挂帅为自己的桑梓之地编撰这么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是别有一番心情。丁福林认为之前的地方志,编写不是很严谨,主观性也比较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需要一部严谨真实的史书。在编撰的过程, 要查阅大量史料,这要求编者的阅读面一定要广,必须找到关键点,一个个扒细节,所有引用要交代清楚出处。对于镇江的历史,以往的地方研究,一方面比较零散,另一方面说法也不统一,这次要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在编撰的过程中,丁福林发现,镇江以往的史学研究,对孙策的研究不够,孙策的形象,因为《三国演义》不是很光彩,而《三国志》陈寿对他的评价也不高。其实他是镇江城的奠基人,孙坚去世时,孙策只有17岁,但是他其实智勇双全,从袁术那讨回了父亲的部下,又再三请教奇人张纮,确定了政权发展方向,很有战略眼光地选择在京口一片荒地上建起了镇江城。他临死时,也未坚持所谓的正统,而是把政权留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而非自己年幼的儿子,说明这个人非常有雄才大略,而且格局非常大。另外一点,对于齐梁故里,目前争议也比较多,丁福林透露在编撰《镇江通史》的过程也有新的研究发现。

丁福林很享受现在的退休生活,他推掉了大多数的社会活动,享受闲暇也享受可以东走西看的生活,但是编撰《镇江通史》目前在他的生活中有着很重的分量:在晚年,为自己的桑梓之地编一部史书,别有一番特殊意义。(全媒体记者 花蕾 摄影 花蕾)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