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沉水塘半个多世纪 延陵大吕“石字碑”打捞出水 悄悄见证丹阳悠久历史

今日镇江讯     一块见证古村千年历史的古碑刻,1966年被“红卫兵”当做“造反”对象而被摧毁,从此沉睡水塘整整52年。最近,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的重视,在干群的倡议努力下,古碑被打捞出水,成为当地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记者3日从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获得的消息。

打捞出水再现“尊容”

   在延陵镇大吕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 1966年前,村东一直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这碑形体高大,雕刻精美。当时,这块位于大吕村通道边的碑是进村的必经之地,也是村里悠久历史的见证。由于石碑上雕刻着文字,当地人习惯称其为“石字碑”。

   然而,就这是个让村里人感到自豪的古碑,却在一夜之间被扣上封建主义的帽子,被列为“四旧”对象,瞬间被摧毁。

   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一群“红卫兵”找来很粗的绳索,七手八脚套在石碑上,随着“一二三”一阵吆喝,石碑轰然倒塌,石头全部倒进紧挨着的水塘内。

   也正是由于石碑整体调入水中,从而避免了“文革”中其他石刻那样粉身碎骨的命运。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石碑的中间主体部分被用作过码头,后再次沉入水中。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物古迹受到妥善保护。“石字碑”作为大吕村的重要文物古迹,时常被村里人惦记着,要求重新打捞妥善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大吕村党总支书记韦梅芳顺从民意,委派村老年协会会长殷柏林和村委会原副主任殷炳照等人组织打捞。

   今年3月20日上午11时许,经过前期筹备,“石字碑”主体部分终于被打捞出水,妥善保护在村委会内。

碑文诠释古村美景

 据了解,“石字碑”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这次被打捞上来的是碑身,也是碑的主体,为台锥体青石,自下向上收缩。经测量,碑身长3.06米,底部边长0.48米,上部边长0.48米。记者看到,背的正面是“石敢当”三个大字,已经模糊不清。其两个侧面分别刻着“一水环蓝”、“三山耸翠”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比较有意思的是石碑上的一副楹联:一水环蓝,三山耸翠。据考证,这跟大吕村的地理位置有关。大吕村位于古老的“万顷洋”,相传这是一块“船基”地,每当洪水泛滥,大吕村四周白茫茫一片,而大吕村却像一艘浮在水面的船,安然无恙,这就是“一水环蓝”的由来。而“三山耸翠”是指从大吕村向西眺望,能够看到茅山、花山、方山三座青山的美景。

据介绍,“石字碑”始造年代不详,但这次打捞碑身后发现,其碑身有“民国戊  年重修”字样,经考证,应为民国戊辰年(1928)年,可见其重点修年代距今正好90年。

古碑引出悠久历史文化  

古碑重新出水,引起了大吕村干群极大地热情,如何妥善保护“石字碑”成立村里热议的话题。有村民提议,可结合村东兴建村民公园时,将“石字碑”重新树立,建亭保护,重新成为村中的重要文化景观,并争取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字碑”重新面世,也为研究丹阳吴文化和万顷洋历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从申面对万顷洋的美景,曾题写“登览之胜,遥碧远明”八个大字,被刻碑保存在延陵季子庙,成为一景。如今,“石字碑”上“一水环蓝,三山耸翠”楹联,为万顷洋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通讯员  殷显春   孙洪如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吴悠

(作者:朱美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