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端午民俗

自古以来,镇江民风淳朴,百姓俭朴耐劳,守气节,尊礼制,崇尚仁义。每年五月初五,镇江人秉承传统,包粽子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镇江纪念屈原历史久远,《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事物纪原》记载,端午起源于越王勾践,“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俗”。因此,镇江纪念屈原之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南唐书》也记载:“南唐每岁五月,许民竞渡,籍其姓名,尽搜以为兵,号凌波军。”镇江北域大江,端午龙舟竞渡极为壮观,为每岁习俗。

镇江市志及区志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天,家家吃粽子,中午肴馔食“十二红”。十二红指红烧肉、鲥鱼、黄鱼、咸鸭蛋、虾、苋菜、煎粉、黄瓜、樱桃、枇杷、李子、凉拌红萝卜等。煮咸鸭蛋用彩色蛋网套悬挂在儿童胸前。家家悬挂钟馗像,菖蒲艾草悬于门上,以驱鬼邪。午时烧艾熏屋,以禁蚊蝇,以防疫病。室内挂五毒符。以雄黄、蒜头、菖蒲根浸酒,绕室洒之四壁,以驱五毒(蛇、蜈蚣、蜘蛛、壁虎、蟾蜍)。小儿穿老虎鞋,手脚上戴五彩百索绳,古称“长命缕”。在儿童额上用雄黄酒写一“王”字以辟邪。家庭女主人用蒲艾等草浸水,午时向门外泼去,谓之送瞌睡。初六日,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吃“馊粽子”之俗。午后,镇江船业同仁会同社会各界在江面表演赛龙舟。每年端午龙舟表演,观者极众。

2010年在金山湖举办的龙舟赛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了何栔记载的康熙六年(1667)夏,在江面上龙舟竞渡的景况。

何栔(1620-1696),子维南,丹徒人,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何栔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因他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故而他一生未举清朝的官。

康熙六年(1667)端午节前一天,江面上集中了竞渡的龙舟,何栔饶有兴趣前往观赏。

江面上龙舟装扮得十分华丽。船尾系着各种彩色的丝绸,儿童和美女穿着文采华丽和时尚的衣服,荡着鞦韆盘舞。龙舟船头和船上有演元坛神,就是道教所奉的财神一人;有黑脸骑虎神仙一人;有束发头戴金冠、披红战袍腰束金带、手持方天画戟,演吕布温侯三人;有头戴乌纱,身穿黑袍,手中持剑,演钟馗神一人;有身穿金盔金甲,演大将军二人;有身着龙袍玉带,演吴王夫差采莲一人,以及划船的内官一人;演南极仙翁,乘鹿挥玉麈三人。

龙舟建筑为层楼,飞阁丹楹,碧槛掩映。云霞二童演善财参大士;二位渔樵相对。龙舟四围,生丝织物光鲜艳丽,金翠彩绮,绣满奇花异卉珍禽,穷极工巧,天下莫能加焉。

诸士宦贵,官豪室张。暮鼓敲响,启棹划桨,船上把鹅鸭赶下水,群舟相攫,逐惊涛怒,群舟出发,望之目眩。

此外还有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端午节,江上宴安,关门不闭,城内外男女观者如屏列、如蜂拥。龙舟多于康熙六年(1667)一倍,但龙舟装饰却不及这次一半。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京口举办龙舟大赛,清赵彦称在《三愿堂日记》中描写:京口龙舟最盛,比其他地方的龙舟大赛要盛大。从岸边望去,竞渡时江上波涛起伏,巨浪间百舸竞发,前呼后拥,排桨挥动,鼓舞沧波,一瞬间,“金翠眩目,镇鼓艳耳,游观者舟次鳞列,约不下千万”,气势是非常壮观的。

京口龙舟大赛,还要比水手的潜水功夫。传说比赛的项目中有江面抓鸭和潜水捉鱼。抓鸭是由几组龙舟圈成一个大圈,然后在圈的中央放一只活鸭子,一声令下,众舟一起合围,哪一艘龙舟上的水手先捉到鸭子,哪一艘龙舟就算获胜。有时,鸭子见人,就潜入水中,这时,水手们就必须跃入江中捕捉。潜水捉鱼,是潜水功夫相当棒的小伙子才敢参加的赛事。整个龙舟竞争场面十分热闹。

龙舟表演民俗大大活跃了民间文化,市民和外地游人争相观赏龙舟表演盛景。可是,如果考虑不周,也会造成遗憾。《镇江市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6月13日,镇江民船船员工会、木排钩帮工会、海员工会等举行端阳节划船比赛,比赛线路由义渡码头至焦山东码头长江航道。镇通码头因观众过多,跳板折断,数十人落水,其中6人遇难。

龙舟表演已经成为镇江一大民俗,也是镇江一项体育竞技活动。2021年6月11日,镇江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龙舟比赛暨镇江新区第二届心湖龙舟邀请赛在镇江新区开赛,共有26支队伍、312名队员参赛,乘风破浪,展开激烈角逐。(王礼刚)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