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说起

今日镇江讯 6月30日今日镇江刊发的“从一则‘除四害’倡议书说起”,提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血吸虫病防治。市民张先生手上有些资料,正好与此相关。

血吸虫病防治训练班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医学院设在镇江。张先生在1951年9月的老报纸上找到一篇报道,可惜部分残缺,不过大意很清楚,即开设“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

大致内容是这样:“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卫生局委托江苏医学院举办血吸虫病暑假训练班,从七月二十三日开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已于八月二十二日胜利结束。当日晚上班主任许本谦教授特备茶点邀请各位教课医师及全体学员举行总结会议。由许主任阐明开会意义内容后,继由汤培元医师就一月来的学习情况和优缺点加以总结,他表示通过一月来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学习,大家已初步掌握了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治技术以及与之有关的检验、体格检查、血压测量等技术。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所有学员仍能有如此收获的原因,是与各位医师教授和学员们的努力分不开的……”

许本谦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著名血吸虫病防治专家。1935年同济大学医科毕业,1938年德国汉堡大学医科毕业,获博士学位。翌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江苏医学院(重庆)教授、附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华东军区第二十七军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顾问、血防第三大队和华东公安第十七师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擅长内科传染病的治疗,对血吸虫病、丝虫病防治有重要贡献,蜚声国内。1952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1955年后,历任江苏医学院临床内科和传染病学教研组主任、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委员等。1958年担任研究生导师,承担国家科研课题“晚期血吸虫病治疗研究”。从其履历可见,许本谦一生都在与血吸虫病做斗争。

血吸虫病由来已久

其实,血吸虫病在中国由来已久。据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男尸上查到的血吸虫卵来看,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有2100多年的历史。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影响生产;急性或慢性病人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发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妇女得了此病,严重的会影响生育;儿童患了这种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患“侏儒症”。20世纪50年代以前,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和上海等12个省市的350个县市,患病人数约有1100余万,这一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1953年,民主人士沈钧儒在太湖疗养时,发现在长江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当年9月16日,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这一情况,毛泽东当即复信,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1955年在杭州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向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徐运北了解血吸虫病的情况,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

镇江的感染情况

历史上,镇江是血吸虫病重灾区。清道光年间,丹阳折柳西寺庄是一个有“九井、十三巷、二十四个花墙门”数百户的大村庄,由于血吸虫病肆虐,至清宣统时只剩下5户人家;后巷镇安头村,地处长江边,该村在民国时,死于血吸虫病者达84人,其中一年内死于血吸虫病者高达63人。1912年,丹徒照临乡(后改石桥乡)孙家村,男子不长,女子不育,患膨胀病死亡,村上36户成为无人户。

1934年夏季,驻镇江部队士兵,经常在甘露寺右侧水域游泳,9月中旬以后,有数十名士兵突发原因不明疾病,其中有两例重症患者送中央医院治疗,确诊为血吸虫病。之后,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寄生虫学系姚永政和祝海如两位专家,与部队医务所在驻镇部队驻地开展调查,共检查669人,检出血吸虫卵阳性46人,感染率达6.9%,高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其他地区的感染率。在《中华医学杂志》第21卷第4期有报道,在甘露寺右侧小河内寻获钉螺百余只,检验发现类似血吸虫尾蚴,将其接种于兔体内,1935年1月解剖兔发现有血吸虫成虫。

1936年,在蒋乔乡的三摆渡,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了首例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腹水病人。1947年,省卫生处苏南地方病防治所在运河、沿江及焦山一带发现阳性钉螺。同年,高资沿江的马桥、红光、营春和炭渚4村群众,上芦滩作业,发现大批人有红疹、发烧症状,后诊断为急性血吸虫病,其中多人死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对受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陆家圩、八公洞、招隐寺、江心花园等8个自然村开展调查,调查79户306人,患腹水致死45人。江心乡东兴村因晚期血吸虫病有很多“大肚子”,称为“腰鼓村”。有一个村,男人多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被称为“寡妇村”。蒋乔乡莲花洞、大新、秧坝3个棚户小自然村,共有40余户,3个村先后32人死于这种病。

多措并举来防治

钉螺是血吸虫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1950年后,镇江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查螺灭螺。镇江地区钉螺分布主要分丘陵、山区和水网、江滩两种环境,上世纪50年代初期,山区、水网地区大多采用“开新填旧”“包饺子”等方法土埋灭螺。江滩多采用“走底火”“拖拉机翻耕”灭螺,并喷洒“砒酸钙”化学药物灭螺。1958年,我市组织群众性江滩灭螺大会战。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土埋灭螺和化学药物灭螺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开展改造江滩环境灭螺,如围滩建农场、工厂,开挖人工湖和鱼塘等。1956年10月,在金山寺后,钉螺密布江滩,开挖鱼塘131个,建成水产养殖场;1960年,对金山一侧200亩低洼草滩螺区开挖“一泉人工湖”蓄水,并用药物浸杀灭螺;1962年,在焦山西一片低洼滩涂围滩造田,后建立纺织厂、焦化厂、印染厂等;焦山苗圃、金山养殖场、润州养殖场,以及谏壁地区的桥梁厂、船厂、砖瓦厂都是在有螺滩地建成。

当然,查治血吸虫病人也是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在治疗上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二十日疗法治疗病人,其副作用大,不适宜对大多数病人治疗。1966年6月起,开始全面推广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普治血吸虫病,把药物送到田头、床头,看药入肚。张先生正好有一本由“丹徒县人民医院南京中医学院实习组”翻印的《血防“846”治疗血吸虫病方案草案》,有10余页,开篇就是对“血防-846”的介绍,“它是一种新的口服、非锑剂、广谱的驱虫与杀虫药物……可采取门诊与送药上门的方式在农村广泛普治。”1951年至1960年,镇江市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26215例,共治疗病人20312人次;1961年至1970年,镇江市累计查出病人7424例,共治疗病人13680人次。对照中央血防办制定的《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76年镇江市达标,1978年丹徒县、句容县达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血防宣传以标语、挂图、广播、黑板报为主,当时出版了不少普及读物,医学界也将防治血吸虫病列为重大课题。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市放电影前都会放血防幻灯片,反复放映《送瘟神》《血吸虫生活史》《枯木逢春》等以血防为内容的影片……灭钉螺,改造江滩,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如此才能围歼贻害群众的血吸虫病,镇江的血防史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是必须铭记的历史。(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