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评 | ​两大都市圈夹缝中的突围之路

■摘要

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相对较弱,这也是绍兴经济发展面临杭甬两端竞争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重塑全市空间布局,深化融杭联甬接沪,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协同、全域深度开放的发展格局”。这一空间重构和转型路径突破的重要模式就是网络大城市。

资料图 绍兴 新华网

有一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的知名度其实挺高。但现实是,在其省内的经济版图上,存在感却相对较弱,甚至有时还不如周边的县级市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位于两大都市圈中间区位的这座城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左右逢源”,却时时要接受两端大城市的“虹吸”的挑战。媒体如是评价:过去十年,其两端的大城市各自崛起,成为这条城市经济带的两大发动机,但身处中间的它,却发展相对缓慢——与标兵城市的差距益发扩大,曾经并驾齐驱的兄弟城市,也一个个超越了它。产业招商面临竞争,年轻人口流失较多,传统产业增长疲软,发展速度相对乏力。另一方面,从其内部看,市区无论是人口规模、GDP比重、还是建成区面积所占全市的比重都较低,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市域内的县级市板块,对市区的向心内聚力较弱,更偏向于与两端大城市的融合发展。

这座城市,名曰绍兴,位于中国最发达城市带之一的杭绍甬经济走廊的中间。在浙江省杭甬“双城记”大背景下,在省内城市温州、绍兴、嘉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实面前,如何在两大都市圈夹缝中杀出一条突围之路,从“两圈交汇”走到“左右逢源”?今年的绍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引领未来五年发展的新目标——网络大城市。

绍兴官方对“网络大城市”的解释如是: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设施等有形网络和产业、治理等无形网络为支撑,以要素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内聚外联网状结构形态城市。

“参考网”文章《“小绍兴”如何变成网络大城市》指出,在城市经济特别是都市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与竞争主形态的新阶段,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需要以网络大城市来突破“县域”经济小格局,以更大空间尺度优化配置资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新京智库》文章《“网络大城市”:浙江“第四城”欲冲刺第一方阵》则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绍兴提出的网络大城市最终目的还是要优化城市形态,强化城市功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这与2016年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概念类似。《新京智库》文章还特别指出:“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相对较弱,这也是绍兴经济发展面临杭甬两端竞争的重要原因。”所以,绍兴市强调“要重塑全市空间布局,深化融杭联甬接沪,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协同、全域深度开放的发展格局”。这一空间重构和转型路径突破的重要模式就是网络大城市。

网络大城市是综合要素网络发达背景下的新产物,是现代城市群发展规律下的新模式,这是《新京智库》文章对绍兴做法的判断。文章如是分析——是以要素统筹、协同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尤其是绍兴正处于长三角一体化、迈入杭州湾时代、拥抱全球化数字化的新阶段,网络大城市就是实现突破的新路径。

网络大城市,又有哪些网?一是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设施等为基础的有形网络;二是产业、治理等无形网络。建设有形网络,包括交通先行、空间重构等。《新京智库》文章还特别注意到:“有意思的是,杭州的辐射半径在绍兴诸暨一带,而宁波的辐射半径是绍兴上虞、新昌、嵊州一带,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重叠。杭甬对绍兴周边的产业辐射同样没有明显交叉。当地媒体称,将两座万亿之城的辐射半径‘缝’起来,已成省地共识,这正是绍兴空间与产业的机会。”建设无形网络,则包括产业筑基,构建协同产业链,建设产业大平台,深度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广纳人才,促使经济社会要素流融合互补、聚合互动、耦合互通,在所有要素中,人才是核心。绍兴的官方说法则是有五个关键词——“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质之城”和“善治之城”,这即是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内涵体现,也是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网络大城市的发展目标相呼应,《绍兴日报》则发表文章,提出加快塑造五种变革思维。一是多维高效的路由思维。强调不仅要联通,更要多维高效的联通。多维体现在多中心、全链条、全要素。二是统筹共享的协同思维。侧重于体制、机制层面的统筹与共享。三是扁平融合的系统思维。全市域通过扁平化治理实现各职能中心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有效化,效率与公平并重、竞争与合作共存;实现差异融合、特色融合,不搞“一刀切”,提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进而形成完整的网络城市系统。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外整体输出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城市产品与服务,集中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能级。四是开放利他的平台思维。摒弃“虹吸”和“溢出”等传统观点,树立“利他性”思维,先考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别人从这个平台能得到什么;后考虑自身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以更大的格局参与到区域合作竞争中,以更大的胸襟构建网络大循环。五是跨界重塑的数字思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需要更大范围的跨界协同和颠覆性的系统重塑,这些都需要数字化改革与数字思维的加持。

其实,撇开城市、地域的不同,文章开头那一段的描述,与我们的城市颇有些相似。华翔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