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结缘“文艺复兴”发源地 ——记中意文化使者、翻译名家吕同六

□ 谢佩佩

他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曾荣膺意大利总统亲自授予的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爵士勋章和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意大利前总统钱皮赞扬他是“中国意大利学界的泰斗”。

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积极向中国读者介绍了180多位意大利作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等,在国内和意大利学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他在国内首屈一指,是与意大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交流最多的学者。

他身兼数职,生前曾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但丁学会北京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文科组成员等。

他就是国内著名的意大利语言文学专家吕同六先生。他坚持意大利文学研究、翻译和评论40余年,开拓了我国意大利学的新局面。

勤奋上进,志存高远

1938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吕同六在丹阳正则小学和正则初中度过了年少时光。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那时候的他聪明好学,深得老师喜爱。选择去图书馆服务的他,自然比别的同学更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名著。高三的时候,学校选拔理工科的留苏预备生,成绩优异的吕同六被选上了。作为外交部代培生,必须服从祖国的外交需要,遵从祖国的安排。在北京留苏预备部(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了一年俄语之后,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吕同六留心到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出现了中国留学生稀缺的情况,他毅然决然地转成文科专业,继而刻苦地学习意大利语。

他的翻译处女作诞生于大四的暑假,尝试翻译了莫拉维亚的短篇小说《橱窗里的幸福》,将译文从列宁格勒邮寄到北京,刊登在了1962年《世界文学》第一二期合刊上,这便开启了吕同六和意大利文学翻译与研究的不解之缘。同年,学成归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投身于繁忙的各项工作中。

治学严谨,倾注一生

吕同六在意大利文学译介方面的杰出造诣绝非偶然,他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刻刻致力于翻译和介绍意大利文学,长年笔耕不辍。面对国内意大利文学“起步晚,空白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意大利文学发展史上的两大发展高峰,即古典文学和20世纪文学的介绍少,可参考的资料数量又不多,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吕同六也表明“国内人都知道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故乡,但对意大利古典的和现代作品都知道得太少,一谈就是但丁的《神曲》或者薄伽丘的《十日谈》”。借助这一契机,吕同六决定分别选编意大利古典文学和20世纪作家丛书,有选择性地介绍给中国读书界。

延续着前辈兼同事“文学研究和翻译融为一体”的良好习惯,吕同六不仅翻译意大利原文,而且围绕相关主题,撰写了许多评论文章,试图揭秘意大利作家的心路历程,如《卡尔维诺的独特小说世界》和《意大利二十世纪诗歌:传统与革新》等,都发表在《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评论》等知名报刊上。多达百篇的文论,展现了吕同六极为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他来说,翻译是两种文明交流的方式,文学翻译和文学研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译者应该对两种文明都有深入的了解,并善于运用语言,将另一种文化呈现给受众。

在他的努力下,译介作品的数量显著增长,形成了丰富且多样的格局,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佳作都获得了广泛的介绍。以中意交流为己任的他,更是主动辞去了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一心投入热爱的意大利文学译介中。后来,他去了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和罗马大学文学系进修。这期间,他在意大利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主动抓住每一次和国外作家和学者交流的机会,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他也曾与蜚声国际文坛的作家卡尔维诺、莫拉维亚、夏侠和达里奥·佛进行过访谈,这无疑对他了解作家的人生、思想、情感、审美观和艺术风格,促进作品的翻译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的出版需求,吕同六亲自主编、选编了不少译文,均由他本人翻译,如《蒙扎修女的故事》和《梦幻——意大利当代短篇小说选萃》等。他表示,这样的付出无怨无悔,心甘情愿,“每一次的译事,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修炼,一次令人意外的欣喜收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意交流日趋频繁。1989年,意大利文学学会由吕同六发起并组建,旨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学者,提高意大利语工作者对于意大利文学翻译、评论和研究的整体素养。后续每年举办的研讨会和组织的文化沙龙,以及与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的合作,成功促成了译者、作家和新闻界、出版界人士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中国作家通过阅读外国作品,能够开阔视野,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如作家毕飞宇就不止一次在访谈中表达了卡尔维诺的作品对他创作的影响。

他积极协助并推动国内的高校创立意大利语专业,如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意大利语专业和大连艺术学院的应用意大利语专业。多次组织“意大利周”和“意大利文化节”的语言文化活动,尽力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促成中外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沟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文学课程已经成为各个高校设有意大利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出版的文学教材也层出不穷。吕同六的译文也被一次次地引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意大利文学的魅力。

他的卓越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吕同六则表现得十分谦虚,觉得个人的成就微不足道。他以自己是丹阳人为傲,也曾应邀将其作品放在丹阳书城的“丹阳作家作品专柜”,也抽空回去与校友团聚。

绵延后学,惠泽后人

2005年吕同六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吕同六一家人都在意大利学界发光发热。妻子蔡蓉曾在驻意使馆工作10余年,也抽空进行文学翻译。女儿吕晶在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延续着父亲的意大利语事业。

在吕同六逝世一周年之际,文集《永远的吕同六》问世,纪念吕同六为中意文化交流所做的杰出贡献。2015年,由蔡蓉、吕晶整理编辑了《吕同六全集》全十卷,涵盖了其毕生的心血之作,有经典文章、散文序跋和翻译作品等,总共600多万字。

尽管斯人已逝,但是优秀的文学类著作、翻译和编著作品,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学术价值,许多人将从阅读中获益。出版社也看重《约婚夫妇》和《风中芦苇》等优秀译本的经典性和影响力,改版重印,译本被重新赋予了生命。所以读者们不只是单纯地读译文,而是结合着编译者独到的见解和透彻的解析,品尝文学大餐。

中国的意大利学界也会一直记得吕同六先生:不辞辛劳地向国内读者传播意大利文学,连接起相隔万里的中国和意大利,架起两国友好交流的桥梁,一位奉献一生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