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凝聚“镇江精神”的战疫史诗——读长篇纪实文学《77人的“78天”》

□ 方秋玲

拜读王景曙先生的《77人的“78天”》,这是江苏省第一本以医疗援鄂为题材创作而成并正式出版的长篇文艺作品。

王景曙,1989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1991年弃医从文。弃医从文,不由得让我想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不同的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用文字拯救当时中国人麻木的灵魂,王景曙先生则是用文字展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展现伟大时代中无数普通医务人员的伟大灵魂。

《77人的“78天”》,“78天”,这个加了引号的特定数据,并不只属于哪一位镇江援鄂医疗队员,也不只属于哪一个批次;不只属于武汉,也不只属于黄石,而是属于全体77名镇江援鄂医疗队员。

从武汉“封城”4天后的第一批抵达,到武汉“重启”5天后的最后一批归来, 来自镇江的9个批次77名援鄂医疗队员接续跨越78天,多线布兵、多点作战、立体呼应,参与打下了一个又一个节点的胜利之仗。

77名勇士中,有来自三甲大医院,有来自基层社区医;有工作数十年的临床专家、护士长,也有生于96、97的年轻人。他们并非生而英勇,只是关键时刻选择无畏,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

“层层防护服让人‘像戴了紧箍咒一样,每一分钟都难熬’,恶心欲吐,几次反胃上来,硬是‘咽了下去……’”“持续6小时,几乎不敢坐下来,怕扯裂了防护服。下班之时,脸已经浮肿,颧骨处两个压疮, 腿累到酸软 ……”“危急关头,没有佩戴动力送风系统防护面罩的赵燕燕,冒着随时有可能暴露的风险迅速冲上去, 断开呼吸机,改为人工使用吸痰管经开放式气道吸痰;生死一线间……”“这项操作平时司空见惯,此刻非比寻常,操作难度翻了几倍。最终,置管术取得近乎完美的成功,迅速为病人后续治疗打开了一扇 ‘生命之门’ ……”“持续一个半小时的抢救中,医嘱指令密集下达……紧张而有序地完成各项操作,病人的生命体征终于慢慢稳定下来……” 当我读到书中这些细节,眼前仿佛出现了电影《中国医生》里的一幕幕情景,我看到了一个个舍生忘死的镇江医护人员,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医疗救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和省卫健委发出的援鄂指令一到手,镇江总是即刻完成组队,奔赴疫区。援鄂期间,镇江77名勇士在心理、体能、技能方面都超越自我、超越极限,彰显了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无疆的镇江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镇江77名勇士用行动书写了各自人生中的绚烂篇章之一,也在抗疫洪流中书写了与人民共命运的责任担当:“97后”护士汤倩说,“穿上防护服,我就是一名战士”;医生刘竞说,“毕生难忘,不虚此行”;丁咏霞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我是一名疾控人而感到无比骄傲”;护士袁晨琳表示自己“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也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展现镇江精神和镇江担当。 阅读《77人的“78天”》,让我无论是党性还是职业操守,都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要以抗疫英雄为榜样,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积极建言献策,做到有责任有担当。医护工作者挽救生命,教育工作者塑造灵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要牢记责任和担当,不忘教育初心,立足本职岗位,培养一代新人。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陈路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