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琦:一位编剧的修养

卢琦(中)组织康盛剧社录制经典唱段

今日镇江讯   卢琦是市艺术创研中心副主任、市剧协副主席,今年刚荣获了市第三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作为一名戏剧幕后工作者,他潜心创作,作品多次获省五星工程奖、文华奖。其先后创作舞台类作品三十余部,发表戏剧、歌曲、评论90余万字,参与编辑出版图书杂志二十多部,可谓成果丰硕。

这一切的源头还要从他高中说起。卢琦是安徽淮南人,他的小姨是位作家,受她的影响,高一开始卢琦阅读了大量剧本,看了很多经典电影,高中就开始了写故事、影评和剧本创作,最后甚至在报考院校时也选择了和小姨同样的学校——中央戏剧学院,进入戏剧文学系。在2002年,这一学科绝对是时髦专业,四年本科下来到了分配的时候。此时,正巧镇江市文化局到学校招对口编剧,于是卢琦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镇江。而他的同学大多自找出路,不少人很快就把专业丢得一干二净。

当年,同学们并不看好卢琦的选择,但卢琦有自己的初心:想学以致用,而非单纯地留在城市。2006年卢琦来到市艺术创研中心,先是当创作员,同时兼任《文心》杂志副主编,当时他们还在镇江图书馆办公。这是一个练手和摸索阶段,来到一座人生地不熟的江南古城,要立刻进入状态并不容易。这段时间,卢琦经常替一些机关单位写情景剧,用于他们的文艺演出。当然,剧本创作是其强项,在2009年镇江首届小戏小品大赛中,其创作的《天天》小露锋芒,荣获单项金奖。

这部戏说的啥?原来它讲了一个穿越的故事,即设置了一个人与四十年后的自己对话的场景,其原型借用了经典戏剧《浮士德》的某个片段。如今影视剧中的穿越是太平常的事,但在当年还是有新意的。更何况,里面还穿插了不少对人生境遇的拷问,于是让不少领导眼睛一亮。某种程度上,这部小戏是卢琦对自己求学时代的一次回望和致敬,他使用了一些现在看来颇具实验性的戏剧元素,成功抓住了观众眼球,自己也找到了自信。

2012年,卢琦调到镇江市文化馆,成为主抓文艺创作的副馆长。换句话说,他不仅要自己写,还要引导大家共唱一台戏。这时,他真正接触到了“群文”概念,对群众文化有了深切体悟和感受。当然,文化馆的事情很杂,也很繁琐,有演出排练,有指导创作,还有下基层辅导……正是在这段时间,卢琦的生活接触面真正打开了,火热的基层实践给他带来了更多灵感,也为其后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卢琦重回艺术创研中心,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之后,有两次培训对卢琦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次是2018年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昆曲编剧班”,另一次是2021年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戏曲高研班”。前者是业界顶级大佬授课,半年培训后令卢琦有脱胎换骨之感,他开始对“大戏”的轻重拿捏有了分寸;后者其实是戏剧评论方向,作为一种打小就喜爱的写作体裁,他从一名创作者角度阐发思考,与当年自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一口气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多篇剧评,引来业界对镇江戏曲的颇多关注和赞誉。

准确地说,卢琦是我市实施扬剧振兴战略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同时,他立足岗位,积极服务社会。卢琦经常在江大、江科大、省女子戒毒所开公益讲座,结对帮扶丹阳市行宫小学留守儿童排演节目,在镇江三中担任话剧课老师,为多所学校创作公益课本剧,并作为文艺志愿者到丹阳练湖社区辅导……对未来,卢琦更倾向于创作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因为他现在的根茎已牢牢地扎在了镇江这片热土。(全媒体记者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冯芙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