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米芾京口得天趣

□ 林 敏

米芾,字元章,世居山西太原,幼年随父徙居湖北襄阳,元祐二年(1087),定居京口,号海岳外史。

米芾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据《宋史·米芾传》记载,米芾爱穿唐代人的服装,头戴高顶帽子,在坐轿子时也不肯脱帽,轿子容纳不下,只得卸去轿顶,露帽而坐。因此,他所到之处往往阡陌聚观。有人赠诗说:“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他爱洁成癖,每天要洗涤身手若干遍。洗手时,要用银方斛舀水浇在手上,然后两手相拍,直到手干。米芾还是个石头迷,见到奇巧的石头就赞赏不已。无为州州治中有一块奇丑的石头。米芾见了,“具衣冠拜之,呼之为石兄”。

米芾定居镇江,起初在城西筑楼名“宝晋斋海岳楼”,即西海岳。元符末年(1100) ,北固山大火,楼毁于火,于是迁居城东,始名海岳庵。其中有宝晋斋鉴远楼,即东海岳。在北固山下,他还建了一座净名斋。他另有一座住宅在今千秋桥街,其自书贴云:“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修闲堂之养月亭、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阴一亩,真一亩之居也。”此外,他在南郊鹤林寺还建有精舍,焦山碑林中有一方镌着“城市山林”四字的横额石刻就是他题在鹤林精舍的。他所居的地方总是“京口佳绝之观”。米芾酷嗜书画,为了得到晋唐古人书画,不但耗尽巨金,也费尽心机。宝晋斋是他住宅中收藏古代碑帖书画的屋宇,其中有许多晋人稀世珍宝。他精于鉴赏,对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奁,置枕边乃眠”。他临摹古画“至乱真不可辨”。

米芾《蜀素帖》

米芾对镇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非常喜欢这里的山光水色,在其《净名斋记》一文中写道:

带江万里,十郡百邑,临流为隍者,惟吾丹徒。重楼参差,巧若图刻,云霞出没而天光不夜,高三景、小万有者,惟吾甘露。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者,谓之多景。

他赋诗赞咏镇江的景色,题北固山多景楼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米芾突出的成就要数书画两道,特别是绘画,开创了米家山水一派。

米芾的书法用笔俊迈豪放,“风骨自然超逸”,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传世的代表作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

米芾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传说他“多游江湖间,居每择山明水秀处,后以日所见日渐模仿之,遂得天趣”。他的画心眼高妙,独辟蹊径,画史上特称之为“米点山水”。因其作画,基底用清水润泽,淡水墨渍染,画面有朦胧之状,湿润之感,即使不画云雾,也有云雾变灭之象,以及雨后山川的气氛,故人们又称之为“米氏云山”。这是宋代山水画上的一大创造。米画成功的渊源之一是师法自然,得趣于京口的“江山之助”。米芾在其自题《海岳庵图》上说:“先自潇湘得画境,次为镇江诸山”。他的儿子米友仁在自题《潇湘自观图卷》中也说:“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东高阁上,以海岳命名。……此画乃庵上所见。大抵山川奇观,变态万千,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米芾经常登上北固山的“观临佳处”,眺望金焦诸山,“云气弥漫,冈岭出没,林树隐现”。真可谓“据景物之会,穷心目之趣”。

米友仁的自述自然也表达了乃父的画风。

米芾于大观元年(1107),卒于淮阳军官舍,大观三年六月间葬于镇江。由于他生前常到鹤林寺去,晚年又司佛理,曾说过愿作鹤林寺伽蓝(护寺神)的话,他的后人及亲友为使逝者的心灵永远呵护名山胜迹,便在鹤林寺山门外砌座房子供奉他的遗像和牌位。米友仁在牌位上写着“当山伽蓝神银青米公之位”。

编辑:何冰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