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镇江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

今日镇江讯 家住京口区四牌楼街道的唐先生,早年离异,女儿外嫁,一人独居,没有收入来源,今年又突发脑中风,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摸排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社区、街道。随后,四牌楼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和街道社工站一起上门了解情况,街道立即对唐先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开展了核对,帮助唐先生申请低保,于今年7月将唐先生纳入了低保进行保障,每个月给予820元的低保金,保障其基本生活,街道还通过社工站为唐先生提供了必要的访视、心理关爱等一系列的服务。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市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改革项目,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为有效提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的响应能力,今年7月,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又联合出台了《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健全网格与社会救助流转运行机制,拓展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渠道,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助网络结构,做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更好地发挥网格化社会治理效能,切实兜牢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发现‘沉默的少数’,为困难群众落实精准高效的救助服务。”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曾云介绍,新出台的《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主要对主动发现救助网络、线上信息报送渠道、线下救助服务流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完善。

在主动发现救助网络方面,在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社工、志愿者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力量的基础上,建立“网格+社会救助”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通过日常走访,关注所辖网格内群众救助服务需求,协助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网格内村民、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以及在民生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收集残疾人、低保对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家庭(个人)信息,及时发现上报各类困难群体问题线索。

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走访时,可以将发现的困难群体问题线索通过“智慧网格”APP进行上报,也可引导困难群众通过“镇合意”APP主动申请社会救助,协助其填写困难原因、救助需求等信息。同时,结合日常工作,将发现的困难群众问题线索,及时向村(社区)、镇(街道)上报,协助(村)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困难群众向镇(街道)申请基本生活救助。镇(街道)收到转派的信息,对困难群众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及时组织人员实地走访,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对于有服务类需求的困难群众,转介社工站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

“实际工作中,我们已接到多起转介来的困难群众服务类需求。”四牌楼街道社工站负责人徐美霞介绍,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社区有一对姐弟,父母离异后各自外出打工,留下两个未成年人在家。这两名困境未成年人的服务需求被转介到社工站之后,社工站立即与孩子父母、学校、物业取得联系,最终孩子父母指定孩子阿姨为临时监护人,学校为孩子制定了课业帮扶计划,物业定期关注孩子状况,社工站慈善超市定期上门给孩子送生活用品,了解孩子生活状况。

“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与同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机构做好对接,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曾云表示,下一步,民政部门还将配备社会救助网格指导员,对网格员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培训,提升网格员主动发现的能力。(朱秋霞)

编辑:陈路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