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多家央媒聚焦二十大代表赵亚夫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不久前,

我市农技专家赵亚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

他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

都深入田间地头,

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

赵老说,

“要为农村现代化,为让农民过上更好的、

更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

赵亚夫在句容天王镇戴庄村一处农业合作社查看果树生长情况(2022年9月9日摄)。 新华社发

近日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在重点栏目和重要版面

聚焦二十大代表赵亚夫

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多家央媒也进行了刊发报道

  和小编一起关注!

▼▼▼

人民日报




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81岁的赵亚夫,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退休前,他曾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还曾担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63年,赵亚夫向镇江农科所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下“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初心。1966年3月,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82年,赵亚夫赴国外学习,学会了草莓种植新技术。回国后,他在句容推广种植2万多亩草莓,帮助一批农民增收致富。数十年来,赵亚夫扎根句容,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出在江苏丘陵山区进行农业开发的新模式,蹚出一条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001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之后,赵亚夫来到天王镇戴庄村,大力推广桃、葡萄、梨、有机水稻新品种的种植新技术。

给桃树施有机肥,要绕树一周;庄稼地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刚开始,听到赵亚夫介绍这些种植新方法时,不少农户将信将疑。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赵亚夫的带动下,农户们种植的有机桃口感好、销得快,价格从以前的1元3斤卖到8元1斤。看到有甜头,更多农户纷纷跟进。

2006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截至目前,戴庄村有81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3年的入不敷出,提高到现在的42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从2800元增长到3.75万元。

这些年,除了每周下田指导农户,赵亚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农业人才。2018年,他担任总顾问的“亚夫团队工作室”在戴庄村成立,迄今已培育出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他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的责任重大。”赵亚夫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我要一直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新华社




全文内容如下↓↓↓

把大米酿成米酒,剩余的酒糟做成黑猪饲料,黑猪排泄的粪便堆肥给桃树,散养的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鸡粪、鸭粪同样化作肥料……

这个家庭农场生态“小循环”,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带领当地农民就生态农业进行的新探索。

“我们戴庄的有机稻田里已连续16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了。”赵亚夫说,倡导有机循环种养、实施农业生态修复,这是他带领戴庄村农民,蹚出来的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很难想象,如今践行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戴庄村,却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区丘陵腹地的“穷山村”。200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赵亚夫,执意来这里推广农技。彼时戴庄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还达不到镇江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他当时到戴庄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那个老头子瞎讲,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原书记李家斌回忆起赵亚夫刚到村里想打开局面时的艰难处境。

赵亚夫没有辩驳,默默带着农科所的专家在流转的175亩岗坡地建起示范园,教农民技术,还付农民工资。不久,“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凭着有机水稻及水蜜桃、葡萄、无花果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水果种植,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赵亚夫不仅带来了优良品种、农技经验,还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农民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市场消息灵敏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顺口溜越传越远。

 “他这么大年纪了,歇歇不好?又有退休金,在家享享清福,何苦在稻田里爬来爬去,在果林里汗流浃背?”戴庄村农民彭玉洪说,平日经常接受手把手指导,令他不解的是,赵亚夫为啥总是干劲这么足?

几十年如一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人们眼中,赵亚夫俨然是热心的农业“万事通”,有困难都可以随时打电话找他。

村民们时常会看到,赵亚夫戴着厚厚的眼镜,弓背弯腰走在田野里,时而俯身查看作物长势,时而直起身来眺望远方,若有所思。“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深入田间地头,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说。

昔日的低产土地上,如今种出高产有机稻。2021年,句容市戴庄村的越光有机再生稻规模化种植获得成功,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每年收两季,年亩产量提高到1000斤。

在赵亚夫带领下,2021年,戴庄村年人均收入已达3.75万元。如今,生态农业已成为“戴庄经验”的重要内容,“戴庄经验”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向全省推广。

不久前,赵亚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在戴庄村村民们看来,他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家对他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认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赵亚夫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以后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水稻生长带来不小影响。这些天,农技专家赵亚夫一直关注着种子稻的成熟情况。尽管已是82岁高龄,他隔几天就会到稻田里进行观察、指导。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担心的就是明年种子够不够,刚才我们检查一下,觉得还可以,这样子种子基本上能够用。

几十年来,赵亚夫走遍了茅山革命老区,常年做农技服务。2001年退休后,他又来到最贫困的戴庄村,义务帮助村民发展有机种植。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总想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科技知识能够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从种植有机桃、有机水稻,再到有机茶、蔬菜,赵亚夫每年有200多天行走在田间地头,悉心指导村民。2006年,他又和村党支部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开始走市场化路子,大伙的收入节节提升。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 姚伟超:去年,我们戴庄村人均纯收入就有37000多元,比20年前翻了10倍多。

如今,戴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赵亚夫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村子共同致富。

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赵亚夫:乡村振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做好示范,把我们戴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农村,让老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解放军报




全文内容如下↓↓↓

把大米酿成米酒,剩余的酒糟做成黑猪饲料,黑猪排泄的粪便堆肥给桃树,散养的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鸡粪、鸭粪同样化作肥料……

这个家庭农场生态“小循环”,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带领当地农民就生态农业进行的新探索。

很难想象,如今践行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戴庄村,却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区丘陵腹地的“穷山村”。200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赵亚夫,执意来这里推广农技。彼时戴庄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还达不到镇江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他当时到戴庄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那个老头子瞎讲,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原书记李家斌回忆起赵亚夫刚到村里想打开局面时的艰难处境。

赵亚夫没有辩驳,默默带着农科所的专家在流转的175亩岗坡地建起示范园,教农民技术,还付农民工资。不久,“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凭着有机水稻及水蜜桃、葡萄、无花果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水果种植,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赵亚夫不仅带来了优良品种、农技经验,还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农民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市场消息灵敏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顺口溜越传越远。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深入田间地头,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说。

昔日的低产土地上,如今种出高产有机稻。2021年,句容市戴庄村的越光有机再生稻规模化种植获得成功,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每年收两季,年亩产量提高到1000斤。

在赵亚夫带领下,2021年,戴庄村年人均收入已达3.75万元。如今,生态农业已成为“戴庄经验”的重要内容,“戴庄经验”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向全省推广。

不久前,赵亚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在戴庄村村民们看来,他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家对他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认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新的贡献。”赵亚夫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以后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光明日报




全文内容如下↓↓↓

仲秋,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已经收割过首茬的有机越光水稻,再次抽出稻穗。

“戴庄村种植越光有机再生稻已经有四个年头了,在第一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会重新发苗、长穗。预计第二季水稻将在11月中上旬左右迎来收获。”看着自己指导耕种的稻田,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介绍。82岁的他,至今仍保持着每周两三天赴戴庄农田现场指导农户的习惯。

不只是水稻,草莓、葡萄、有机桃……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送到哪儿,致富的种子就播到哪儿。他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发展出很多10万元户、50万元户、百万元户。

如今,在江苏省句容市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找亚夫,找了亚夫准能富”。朴素的话语里,是农民对赵亚夫最诚挚的信任。

1966年,赵亚夫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入党,立下“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初心。数十年来,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数十年如一日,赵亚夫奔走于田间地头,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为农民实现不离开土地也能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他每年为农民义务讲课上百次,手把手指导农户超千家,编写实用科技读物超百万字,培训农民超30万人次。在他的手机里,存有几百个农民的号码,群众把他的手机当作“农技110”服务热线,随喊随到,风雨无阻。

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主动请缨,以一名农技专家的身份前往当时茅山革命老区最贫穷的戴庄村,不拿报酬指导村民脱贫致富。

2006年,赵亚夫牵头成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组织村社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形成了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无力对抗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重建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赵亚夫常念叨起这句话。

不只是在江苏,赵亚夫还积极投身5省7村的扶贫工作,培训的8326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成功率83.5%,累计减贫3万余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爱农村这片土地,这辈子一定要为农民实实在在做些事。”赵亚夫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3到5年时间里,‘戴庄经验’能在镇江市100多个村全面推广,让生物多样性农业带领农民走出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


经济日报




全文内容如下↓↓↓

“这棵小苗再多加一点肥,这棵大苗不用放肥了……”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赵亚夫冒着绵绵秋雨赶到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西兰花大棚内指导农民施肥。

赵亚夫今年82岁,本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依旧坚持每周3天到戴庄村指导农民种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初心。

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向组织提出到当时最穷的村庄——戴庄村指导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从2001年开始,这个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有赵亚夫的足迹。对土壤进行科学化验,规划生态科技示范园,引进日本越光稻,推行综合型社区合作社新模式等,历经二十载春秋轮转,高效农业项目在戴庄村遍地开花。

戴庄村种桃大户彭玉和承包了80亩桃林,如今年收入超过50万元。说起致富的经历,他最感激的就是赵亚夫。2005年,彭玉和承包桃林,在赵亚夫帮助下修枝、施肥、治虫……第一年“试水”就挣了7万元,整个戴庄村都轰动了。在过去,“种瓜种果、捞鱼摸虾”都算不上“正业”,而彭玉和居然能挣大钱。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来找赵亚夫。从此,张家种葡萄、李家搞有机蔬菜……各种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赵亚夫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还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创办合作社,探索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把贫困村建成殷实的全国文明村,戴庄经验在全省推广。

同时,赵亚夫响应党的号召,投身5省7村的扶贫工作,培训的8326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成功率达83.5%,累计减贫3万余人,为全国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带领的团队30多年来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20年来,赵亚夫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领导干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




镇江发布综合整理

编辑:万嘉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