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风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让乡风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马 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近年来,丹阳市延陵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让群众在“富袋子、活脑子、亮嗓子”中张扬时代风采,激发健康能量,用多姿多彩的草根文化,架起乡风文明的“精神彩虹”。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延陵有说不尽的精彩故事

延陵坚持以诚信文化、红色文化为灵魂,充分调动文艺骨干、农民群众等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谱写出阵地承载、骨干领航、全民参与的协奏曲。

让文化活动找得到阵地。为了让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开展活动有场所,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古吴剧院、季子文化广场、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13个行政村先后建设了标准化文体活动广场,形成了覆盖镇村、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阵地。既重建,更重管和用,委托丹阳市级平台管理运营,多次承办大型文体赛事。组织文艺骨干经常性开展文化惠民、志愿培训等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美的体验、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

让农民群众找得到乡愁。充分整合文化、农业、生态等优势资源,从农耕文明、文化挖掘、古村保护等多个角度,让乡村的记忆更加饱满、乡愁的丝线更加清晰。投资2000余万元,对柳茹、九里两个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修缮保护,把季子诚信文化、贡氏忠孝文化嫁接到村落建设的一砖一瓦,让斑驳的条石、深邃的巷道承载悠悠乡愁。围绕金秋收获季,组织开展割稻子比赛、庆丰收文艺晚会及古村里的喜宴等活动,为现代社会奉上农耕文明的文化“大餐”。

让文艺创作找得到灵魂。成立由老、中、青文艺骨干组成的创作小组,紧扣诚信文化、红色文化两条主线,围绕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文化传承,狠抓文艺原创,力求打造精品。如反映延陵历史文化的小越剧《徐墓挂剑》,抒发非遗保护之情的丹剧音乐神话情景短剧《望仙盼母》,传承董永孝文化的黄梅戏音乐剧《槐荫树下》,弘扬红色文化的抗日题材剧《延陵烽火》等。这些高水准、有灵魂的原创节目,深受群众欢迎,让农民群众在文艺精品的口口相传中,更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延陵有看得见的积极变化

乡村文化滋养了老区群众,文明新风扮靓了“三彩”延陵。近年来,延陵镇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健身示范乡镇、省特色文化之乡、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比荣誉更让人欣慰的是,那些散落在乡间、遍布于田野、体现在精气神上的积极变化。

农民更有文化自信。清晨傍晚,活跃在文化广场的村民络绎不绝。全镇直接参加文化演出从原先的20多名骨干发展到至今的3000余人,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团队40支,活动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广场舞发展到现在的舞蹈、戏剧、小品、舞龙、舞狮、马灯、荡湖船等近20种。

文明成为广泛共识。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孝老敬亲、诚信模范等各类道德模范选树活动,并举办主题文艺晚会,对评选出的道德模范进行隆重表彰,给予最高礼遇,崇德向善、互助友善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张叶宏、江苏省文明家庭郝丽、江苏好人贺冬根等一批先进典型。

共赴乡风文明之约,延陵有可遵循的清晰路径

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延陵将遵循文化振兴规律,既塑形,更铸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敬、诚、善、孝”为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传统乡土文化记录了历史足迹,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延陵将充分挖掘季子墓碑、贺甲战斗旧址、季河桥、沸井、贡氏宗祠等省、市级文保单位的文化价值,加大修缮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高度融合、协调推进。延陵将把文化振兴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相结合,使村庄建设过程变成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过程。把村庄作为艺术品来打造,邀请知名设计院量身定制建设规划,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重点打造柳茹、九里两个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把村庄建设成有情结可安放、有情感可寄托、有景点可游玩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培育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延陵将进一步提升季子文化艺术节、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大型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等各类文明评选活动,让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崇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发扬光大。

(作者系丹阳市延陵镇党委书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