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品读 | 周敦颐居黄鹤山读书成长

□ 乔长富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公。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所作的《爱莲说》是今天中学生学习的散文名篇。他虽然不是润州人,但他与润州特别是黄鹤山有过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寓居黄鹤山读书的经历,对于他的成长当有重要的影响。在宋代著名理学家中,相比于朱熹仅有后人寓居镇江(宋徽宗时润州改称镇江),周敦颐不但本人曾寓居于润州,而且他的母亲也安葬于润州。因此,可以说,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与润州或镇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周敦颐逝世950年。这篇小文拟根据有关记载,探讨周敦颐与润州的联系,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先,说说前人有关记载的情况。对于周敦颐居住于润州黄鹤山的情况,《嘉定镇江志》未见述及,《至顺镇江志》和《光绪丹徒县志》等则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含糊甚至错误的说法。以下先引述相关记载,然后订正误说。

《至顺镇江志》卷十一载:“濂溪周先生,父宰桂岭,卒于官。奉母仙居太君郑氏自营道入京师(引者按:指开封),依舅氏郑龙学。郑之故里在润之黄鹤山,先生随侍居于精舍(按:指黄鹤山鹤林寺)。时天禧九年,先生年十有五。母卒,遂葬于润。”

《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在“光风霁月亭”后注称:“杨一清记云:亭盖取黄庭坚称先生语而名之也。先生少失父,率母依舅氏郑龙图,居润。母卒,遂葬焉。读书寺中,旁凿莲池。”

以上二志比较具体地记载了周敦颐寓居黄鹤山的原因及经过。对于今天了解周敦颐与黄鹤山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两志都只说周敦颐所依之“舅氏”为“郑龙学”或“郑龙图”,但未见具体名讳,因而所说不够具体明白;二是对于周敦颐开始居黄鹤山的时间,《光绪丹徒县志》无具体记载,《至顺镇江志》则说是“时天禧九年,先生年十有五”,又不符事实。所以对于周敦颐开始寓居黄鹤山的时间也需作进一步探讨。这里说点个人的看法。

其一,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十八“周敦颐”小传载:“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恩补官。”由此可知,所谓“郑龙学”“郑龙图”是指郑向。

其二,《至顺镇江志》称:“时天禧九年,先生年十有五。”但据《宋史》“周敦颐传”等的记载,周敦颐是出生于天禧元年(1017),十五岁时当是天圣九年(1031)。而且“天禧”年号仅有五年,并无“天禧九年”。据此,则“天禧”当是“天圣”之误。周敦颐当是天圣九年随从母亲至润州居黄鹤山。至于周敦颐随从母亲在天圣九年居黄鹤山以后,他在润州究竟生活了多少年,对于这个问题,限于识见,笔者尚未看到有关说法。但从他的母亲去世于润州,并安葬于润州,周敦颐要为母守孝这一点看,他在黄鹤山的时间当不会只有一两年。

其三,周敦颐在黄鹤山究竟住了多少年虽然难以臆测,但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对于周敦颐本人的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周敦颐居住于黄鹤山时,正是十五岁以后,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以至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就周敦颐而言,他居住于黄鹤山时,曾“读书寺中, 旁凿莲池”。这对于他的写作《爱莲说》显然有一定影响。这件事就显示了居住于黄鹤山的生活对于他本人的影响。而且,从《爱莲说》称“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及他晚年“筑室庐阜下,号曰濂溪”(《宋诗纪事》卷十八)又可以看出,黄鹤山的隐逸文化和佛教文化对于他的成长更有深长的影响,因而值得注意。

周敦颐早年居住于黄鹤山的事迹虽然未见有更多的记载,但在他被尊为理学大师以后,南宋以至清代镇江的地方官对于他在镇江的这段经历都相当重视。《至顺镇江志》卷十一“濂溪书院”载:“濂溪书院,在府治东南定波门内。为屋凡十有七楹。初,书院在鹤林门外黄鹤山下。宋宝祐中,郡守徐栗建,以奉元公,以处四方之士。堂三:曰晞贤,曰立善,曰养心。斋二:曰正道,曰和德。亭二:曰爱莲,曰光风霁月。”《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九载:“濂溪书院:初在黄鹤山下。宋元公周濂溪先生读书处也。公……读书鹤林寺旁。……宝祐中,郡守徐栗即其地建书院奉之。……元初并入鹤林寺。山长徐苏孙再创于皇祐桥南。大德九年,廉访使命改置于利涉门(故东北城门名)内花山下,有元公祠、燕居堂。后圮。明万历间,知县庞时雍复祠于鹤林寺西。”这两则记载既显示了明清地方官对周敦颐在黄鹤山读书经历的重视,又反映了周敦颐在黄鹤山读书的经历对于南宋以至明清发展镇江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影响。今天看来,周敦颐无疑是宋代与润州关系最为密切的理学大师。而黄鹤山又是镇江历史文化丰富的景点之一。因此,在弘扬镇江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下好周敦颐与镇江这步棋,不但对于南山而且对于镇江的弘扬历史文化,无疑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