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 粮是国之本

□滴石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有华夏第一相之美誉。他最让后人敬佩的,是在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过程中,屡用奇谋,留下了“买狐降代”“齐纨鲁缟”“楚国购鹿”“衡山之谋”等千古名典。综合分析研究管仲的这些精典谋略,可以看出他运用的手段多种多样,但达到的目的都是一个——摧毁对手诸侯国的根本——粮食。

“买狐降代”说的是他帮助齐桓公降服代国的故事。代国出产狐皮,管仲施谋建议齐桓公派人到代国高价收购狐皮。代国上下见狐皮那么赚钱,成群结队到山林中捉狐。狐狸狡猾很难捉到,“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狐皮的高价让代国人不怕十网九网空,只求一网成功,大获其利。结果造成代国农田大面积荒芜,全国粮食紧缺,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入侵。代国国王无奈之下求助齐国,愿意降服。齐国未动一兵一卒,征服了代国。管仲高价买狐,意不在狐,而在粮。

“齐纨鲁缟”说的是齐国产纨布,鲁国则盛产缟布。管仲为了帮助齐桓公征服鲁国,下令齐国所有官员的衣服,全部由齐国的纨布改为鲁国的缟布,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一时间缟布价格大涨,鲁国上下大织缟布,大赚其钱。百姓整天忙着织缟布,根本无心农耕。一年后,管仲令齐国拒用鲁缟,鲁国缟布堆积如山,而农田只见杂草不见粮食。国王明白是中了计,但已无可奈何,被迫签下服从齐国的条约。管仲用缟拒缟,用意不在布,而在粮。

“楚国购鹿”说的是齐桓公想要征伐楚国,而楚国是一个经济富庶、军事强悍的大国,齐要伐楚,困难重重。齐桓公找国相管仲商量对策。管仲建议让桓公出高价购买楚国的特产梅花鹿,并到处宣扬:“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派出齐国的世家贵族一起到楚国抢购梅花鹿。楚国百姓见齐国人用高出十多倍的价格买鹿,一头鹿的价钱等同于数千斤粮食,纷纷在耕地里圈养梅花鹿,或者弃耕到山里捕鹿,连楚国的官兵也停止训练,将兵器改成捕鹿工具,进山捕鹿。楚成王和楚国的大臣们十分高兴,认为正在崛起的齐国即将遭殃,齐桓公好鹿是在重蹈卫懿公好鹤亡国的覆辙。与此同时,管仲派隰朋在楚国周边国家用高出两三倍的价格收购粮食。一年后,楚国的铜币堆积成山,而楚地大荒,到周边国家购粮,却到处无粮。管仲也号令各诸侯国禁止与楚国通商买卖粮食。楚军人黄马瘦,战斗力大丧。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浩浩荡荡,开往楚地。楚国国人形如枯槁,军力衰竭,楚成王知道回天乏力,只好派重臣去齐国求和,接受齐国号令。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制服了强大的楚国。管仲购的是楚国的鹿,毁的是楚国的粮。

“衡山之谋”说的是齐桓公欲制服衡山国,向管仲讨策。管仲建议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秦国、晋国见齐国在做械器生意,大赚其钱,也跟着买。天下争着购买衡山国的械器。衡山国王看到这个形势,跟相国说: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衡山国百姓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管仲又派隰朋去晋国购买粮食,价格高出三到四倍。诸侯国的人得知后,都到齐国卖粮。齐国花了半年时间收购了足够的械器和粮食后,齐桓公下令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各诸侯国见状,也纷纷与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王见无力相抗,只好降于齐国。管仲衡山之谋的根本,又在粮食。

研究上述这些著名的典故,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粮食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狐、缟、鹿、械器,都曾让所在国获得巨大利益,但利益再大,国家再富,一旦没有粮食,就丧失了根本,最后必然受制于人。正是十分清楚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外管仲征服对手,用轻重之策,摧毁对手国家的根本——粮食;对内管仲屡述至要,用多种方法,劝说君臣和百姓强固根本,须臾不可忽略粮食安全。读《管子》这部阐述管仲治国的思想巨著,可以清楚地看到,粮食在管仲的治国思想中,不仅仅是屈人之兵的武器,更是强国安邦的根本。“粟者,王之本事也”,一个国家不注重粮食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明王之务的本事是粮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重视粮食但把粮食吃光用尽的人顶多只能称霸,粮食充足食用不尽的人才可以成就王业。“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社会发展到今天,粮食种类极大丰富,粮食结构更加合理,粮食的营养价值极大提高。但是,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人类供给粮食的水平多么高,牢牢端稳国家的饭碗,一定是国之大者。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