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谭震林三到镇江



谭震林,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南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抗战时期,从1940年春奉命前来苏南东路主持党政军工作,到1942年5月调任新四军军部离开苏南,期间他曾三次来到镇江,留下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逸事。

一到镇江:“谭老板”的称呼始于延陵

1940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决定将谭震林从皖南前线调往苏南东路地区,以加强东路的领导力量。

谭震林率领数十名随行干部及人员,从新四军军部驻地泾县云岭出发,通过敌人的数道封锁线,抵达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受到陈毅司令员的欢迎。随后,陈毅派部队专程护送谭震林一行,在茅山根据地沿途各地党组织的协助下,顺利到达丹阳延陵庄湖村。

此时,日伪强化对京(宁)沪铁路沿线的封锁,在铁路两侧架起电网,运河所有船只夜间一律不予放行,特别是对茅山通往苏南东路的交通要道丹阳陵口控制极严。由于缺乏破坏电网的常识和经验,丹阳地方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多次组织侦察,仍然找不出能够安全通过的办法。

谭震林决定分两路向苏南东路的常熟游击根据地进发。他亲自带领几名团营干部为一路,由延陵经水路去常州,再改乘火车抵苏州,之后再转往常熟。为了确保途中安全,谭震林借用延陵镇上一家绸布店老板李明的姓名,搞了张“良民证”,并脱下旧军装,换上雪白衬衣,毛料背带西裤,外穿哔叽长衫,头顶黑色礼帽,俨然一副大老板派头。随行众人打扮成伙计、学徒的模样,对谭震林以“老板”相称。以至于到了东路不久,军中即流传“上级派来了个老板!”由此,“谭老板”的称呼渐渐传开,毛泽东闻之亦唤其为“谭老板”。



新四军在茅山利用战斗间隙苦练杀敌本领

二到镇江:登圌山“小县长”调侃“老革命”

1941年7月,日伪对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发动清乡。8月下旬,谭震林率领主力部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转入澄西地区。当时丹北的段家桥是中共(京沪)路北特委驻地,谭震林在段家桥召开县以上党政干部会议,对苏南西路特别是丹北地区的反清乡斗争作出部署。

会后,谭震林找到山北县(镇江)县长赵文豹,笑盈盈地问道:“圌山这一带地形你熟不熟?”见首长这么平易近人,赵文豹也毫无拘束地回答:“我家就在圌山脚下,生在圌山,长在圌山,圌山的七十二个洞我闭着眼睛都不会跑错。”谭震林听了高兴地说:“好,你带路,上山去看看。”

谭震林、赵文豹一行10余人从圌山南边上山,经东霞寺到达半山庙。谭震林在庙中小憩片刻,并饶有兴趣地询问庙名的来历。那天谭震林穿的是皮底布鞋,脚下容易打滑,爬山时就显得有些吃力,于是赵文豹拿他打起了趣:“你不是老游击队员吗?爬山的本领怎么倒忘记了?”

此时的赵文豹年方21岁,被谭震林戏称为“小县长”。而谭震林则年近四旬,曾跟随毛泽东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标准的“老革命”。而赵文豹敢调侃谭震林,一是他正处于初生牛犊的年纪,说话少有顾忌;二是他性格比较“虎”,在对敌斗争中以坚决、勇猛的作风而闻名;三也说明当时党内的民主氛围和平等的同志关系。

登上圌山峰顶,谭震林叉腰伫立,极目远眺。长江如一条玉带蜿蜒伸展,荷花池、扬中、和尚洲(今江心洲)恰似三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其中,谭震林赞道:“好地方!好地方!真是天堑长江!”并询问起三江营、抗英炮台及大江南北交通等情况。听完赵文豹的详细汇报,谭震林凝望长江,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这里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不奇怪的。”

1941年10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谭震林率第六师师部和第十八旅离开澄西,北渡长江,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

三到镇江:通过地下交通线时遇险

1941年11月28日,日军出动步骑炮联合兵种共3000多人,偷袭苏南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驻地溧阳塘马村,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率部突围时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谭震林失声痛哭,心急如焚,当即决定亲自南去茅山整顿部队。12月初,谭震林仅带两名警卫员化装南渡,从新老洲(今丹徒高桥)过江直抵大港王家山嘴,再经大路镇到达丹北二十七圩。在当地一个地主家里,谭震林向丹北的党政军干部作了政治形势和工作任务的报告。会后即动身继续前往茅山。

从丹北到茅山,要穿越敌伪严密控制的京(宁)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镇丹公路三道封锁线。交通员带领谭震林等人沿地下交通线秘密行进,从丹阳的下谈家村,向西顺利通过铁路、运河,再经张官渡向镇丹公路方向继续西行。在行至后东岗时,险情突然发生,一队下乡扫荡的伪军与他们迎面遭遇。当时交通员走在最前面,谭震林与其保持一段距离随后,警卫员陈小毛挑着担子遥相跟随,另一名警卫员张坚则负责殿后。危急时刻,谭震林没有丝毫慌乱,而是选择正面通过,穿着普通、神色自若的他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陈小毛则闪身躲进路旁一户老百姓家中,当时正是晚饭时间,他进去把担子一放,拿起碗来就和老百姓一起吃饭,伪军以为他是这家的人,于是没有理会。而走在最后的张坚却被伪军扣住盘问。

谭震林与陈小毛脱险会合后走了半夜,在一个村边休息到天明,又找了一个上午,才在丹阳延陵岗下村找到丹阳县委。张坚也很快安全归来。原来他被伪军扣下后,机智地把身上携带的钞票掏出来抛撒,伪军一见这么多票子,立即互相争抢,乱作一团,于是张坚借机脱身跑掉了。

到达茅山后,谭震林自兼第十六旅旅长,整训部队,提高战斗力。发展地方武装,对地方党政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从苏南东路、浙西调来一批领导骨干,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加强地方财政和部队的军工、医疗工作。在他亲自坐镇与主持下,苏南抗日斗争形势得到稳定、扭转与发展。


调任军部:从高资渡江北上

1942年5月,谭震林奉命调往盐城新四军军部工作。前往淮南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的茅山地委副书记汪大铭等5名干部与他顺道同行。

5月15日傍晚,谭震林一行从丹阳延陵附近的驻地出发,经过两个晚上的秘密行军,到达镇江、句容交界处的裔庄,这里距高资镇和长江边只有10多公里。谭震林决定在这里隐蔽待机,从高资附近偷渡长江。

经组织安排,高资老船工张福礼领受了送谭震林等人过江的任务。张福礼当时60多岁,他胆大心细、机敏过人,几十年的渔家生涯,练就一身过硬的弄船本领,曾多次为新四军运送粮食、武器,是高资秘密交通线上最可信赖的船工。

从高资至入江的马桥口,约有7公里的内河航线和两个敌人哨卡,一是高资铁路桥哨卡,二是马桥口哨卡。任务重大,为确保万无一失,张福礼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反复进行试航,基本掌握了日伪军巡逻的规律,确定了靠芦苇滩航行的路线,一旦遇到敌情,可以随时进入比人高的芦苇丛中与敌人周旋。

5月25日,一切准备就绪。张福礼带着堂兄弟张福芝、张福堂,将渔船按时停靠在小唐驾庄码头。黄昏时分,谭震林及全体渡江人员上船,隐蔽在船舱内,只留汪大铭和张福礼兄弟在甲板上摇橹。快到马桥口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只见河道上停满了大小船只,难以通行。敌人哨卡近在咫尺,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汪大铭找到对方的船老大,暗中表明新四军身份,船老大欣然帮忙疏开一条航道,使张福礼的渔船快速进入长江,脱离险境。

从马桥口到长江北岸的仪征有20公里的水路,都是逆风逆水,有些颠簸,谭震林一不小心,还把心爱的加拿大手枪掉进了江里。天又下起了大雨,行船更加困难。张福礼三兄弟团结协作、轮流摇橹,顶风破浪、冒雨航行。不久风向转了,张福礼吩咐赶快升帆,这样船行得快多了。经过整整一夜与风浪的搏击,渔船终于安全抵达仪征大河口。从此,谭震林告别整整战斗了两年的苏南大地,踏上新的征途。

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