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丁卯桥

丁卯桥,坐落在丁卯桥路上,不仅是一座桥,也是镇江的一个地名。曾经古朴的丁卯桥,承载着古城和古运河千古的故事。

漕运要衢丁卯桥

南山有条溪流叫四明河,流到丁卯桥的地方入大运河。在溪流入大运河的溪流口上有座桥就是丁卯桥。志书记载,丁卯桥取名源于运河上立的丁卯埭。

丁卯桥,《中国地名大词典》记载:在镇江城南三里丁卯港。《嘉定镇江志》“港”记载:“丁卯港,在城南三里,即晋所立丁卯埭。《舆地志》: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以为名。”这段文字是说司马裒镇守广陵,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砖石及泥土建筑的一道拦水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就取名叫丁卯埭。丁卯埭使运河蓄水提高形成偌大的水面被称为丁卯港。所建的桥,也名为丁卯桥了。由于丁卯桥建于东晋,又被称为“晋桥”。

东晋司马裒奏请皇帝在这里建设丁卯埭,其原因这里是丹徒水道高岗峡河小夹岗段。《至顺镇江志》“漕渠水”记述:“地势鳌伏,渠流瓴建,南倾北泻,昔人隐忧。”特别是小夹岗地段中的猪婆滩,每年挑浚,随浚随淤,岁以为常。宋代诗人顾致尧诗曰:“两岗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势叵潴。”说的就是这个河段。

丁卯桥,《润州区志》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单孔石拱桥。乾隆、道光年间进行了两次修缮。两旁桥栏石板中央,一面刻有“丁卯桥”,另一面刻有“更新桥”。1980年,丹徒县因建丁长路,桥的西头半边被拆除。东头叠石金刚墙及桥拱圈石,金刚墙南闸门有凹槽两道都保存完好。在丁卯桥北侧新建的板梁式公路桥,全长25米,宽13米,仍取名丁卯桥。1995年,道路再次拓宽为丁卯桥路,丁卯桥被全部拆除。

古老的丁卯桥位于丁卯村西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是镇江南门通往辛丰、丹阳千年古道的桥梁。古道穿村而过,丁卯村上铺着长条青石的街道,街道虽然不长,两旁村舍古村落气息洋溢着乡村古朴泥土的芳香。《光绪五年丹徒县境全图》清晰地标注了出镇江南门至孩儿桥,古道向南至金坛诸县。向东南方向即途径丁卯桥至辛丰、丹阳的古道。

丁卯桥千年古道,古运河及丁卯港繁兴了这一地区。《方舆胜览》曰:“许浑居京口,有别墅在丁卯桥。明杨文襄一清亦有别业,曰石淙精舍。”《润州区志》记载:1980年元旦,在丁卯桥附近出土了唐代窖藏的银器文物。出土的窖藏文物有950件,文物放在大银瓮里,银瓮重约21公斤。窖藏有鎏金蝶纹盒、鎏金人物小瓶、银托、银手镯、鎏金龟负酒筹筒。龟负筒上有“论语玉烛”四字,酒令筹50枚,选抄《论语》句文50例。在距这批银器出土地点约20米处,1979年曾出土唐代银锭窖藏20笏,重40余公斤。

丁卯桥,连接了镇江南门通往辛丰、丹阳的千载古驿道,在这里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宋朝淳祐年间镇江郡守何元寿记曰:“京口,古会府,襟淮带江,凿渠以通之,便漕运也。”丁卯埭立后,保证了航道畅通,漕运不绝,丁卯桥成为漕运要衢一个重要的保畅通节点。

许浑丁卯留诗篇

唐大中年间,著名诗人许浑因爱丁卯桥胜景,在丁卯桥畔建造了别墅。许浑,字用晦,祖籍今湖北安陆县。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曾作过南海尉,后在开封受召为监察御史,因病辞官,东归润州。后来又历虞部员外郎,擢升分司东都。约在唐大中八年(854)左右,被任命为睦州刺史,接着改任郢州刺史,数年后归老润州。《至顺镇江志》记载:“唐,许浑宅,在城南二里丁卯涧。其诗序云:‘于朱方丁卯涧村舍,手写于乌丝阑,戏目之为《丁卯集》。’盖浑尝居此。”许浑写过一首《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描述了别墅坐落在水畔,夜间是那么安谧。

许浑归老丁卯,将所著诗篇编辑成集,名曰:《丁卯集》。许浑的诗篇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唐代韦庄赞誉:“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宋代陆游《读许浑诗集》赞颂:“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立,丁卯桥应胜午桥。”他认为许浑的诗歌“可谓杰作”,胜过宰相裴度的功名。

清雍正朝诗人荆彦鸣《丁卯桥怀古》诗曰:“胜事传闻自六朝,南徐酒美府兵骄。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古道夕阳收牧马,长堤月落见归樵。江山风景知多少,却忆诗人丁卯桥。”这首诗以怀念唐朝诗人许浑,叙述了丁卯桥始筑于“自六朝”;“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说出了丁卯桥在江南运河中,是一个航运节点,漕运要衢;陆路上,“古道夕阳收牧马”,是说丁卯桥还是镇江连接丹阳乡间大道上,行路人的一个落脚点;“长堤月落见归樵”,描绘了丁卯桥“江山风景”中的乡情、美景,对诗人许浑的思念。

丁卯桥石淙精舍

石淙精舍,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两度担任过首辅的杨一清,在镇江丁卯桥建筑了别墅,取名叫“石淙精舍”。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谥文襄。原籍云南安宁,幼年随父居岳阳时,被举为“奇童”,皇帝为他延师教学。明成化八年(1472)考中进士。由于他父亲去世后葬在镇江,从此,他就定居镇江了。杨一清生于云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镇江,因此,晚年又自号“三南居士”。

杨一清三次总制三边为统帅,两次入阁当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文化人物。杨慎称他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杨一清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宦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三次罢官,55岁被诬入狱,77岁高龄时又再次受诬,被革职查办,三起三落,历尽了宦海风波。

杨一清不仅政治上颇多建树,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也成就突出。《石淙诗稿》存诗2000余首,内容丰富、风格迥异。金戈铁马、雄浑苍凉。李东阳认为杨一清的诗,有盛唐及杜甫诗歌的风味;感情真挚,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赞曰:“杨一清不但武功卓越,论政绩、论才学都当数云南第一人!”“滇诗以杨石淙第一”。史称杨一清为:“明诗中起衰复盛之巨手也”。

杨一清罢官回归镇江,他在古城观音桥巷有住宅,但他还是在丁卯桥建筑别墅“石淙精舍”,完成他毕身文学创作的“石淙诗钞”的编辑工作。杨一清在丁卯桥建“石淙精舍”,于他眷念的乡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成化二十年(1484),杨一清回乡省亲,常常在老家门前的螳螂川畔流连,行走在环云岩下。于是,他就把这里命名为“石淙”,题景为“石淙流韵”,自号“石淙”。罢官后,在丁卯桥建了“石淙精舍”,以似见故乡,将自己的诗集题名为《石淙诗钞》。

丁卯桥一带的风景非常迷人,与杨一清家乡“石淙”很相似。丁卯桥下涧溪,是镇江南山诸山之水汇流运河的溪流,又属运河高岗峡河地段,溪水潺潺汩汩,层层跌落。故有“泉石岩壑之佳”胜景。唐代诗人张祜称丁卯桥是“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明代李梦阳撰写的《石淙精舍记》记载:“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也。”

古丁卯桥坐落于丁卯村村头,桥连接着丁卯村里长条青石铺筑的古街。漕船、帆影、高岗、港埠、古桥、村落、古街、民宅、炊烟、池塘、涧流、水声、树木、田园、犁耕等构筑的丁卯桥一幅自然景观,和着那泥土的古朴芳香,使人陶醉,流连忘返!(文/王礼刚)

编辑:金凯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