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 效力乡梓——访《镇江通史》副总主编高峰

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唐宋诗歌、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近20部专著、教材,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相关成果多次获奖。

今日镇江讯  回镇江参加 《镇江通史》主编工作会议,高峰一大早就出发了,乘七点多的高铁,到镇江还早得很。下了火车叫辆出租车直奔永安路。在他熟悉的小面店吃完一碗锅盖面,再往双肩包里塞下五斤水面、两袋包子。在家乡的工作就这么能量满满地开始了。

突然开挂表象下是默默努力

高峰小时候家住在宝盖路,就读的小学叫生产巷小学,中学就读于镇江中学。高中以前,他一直享受着轻松快乐的青少年时光,没花多少心思在学习上。一直到高二,他突然开了窍,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了,就开始疯狂学习。每天晚上熄灯后,高峰用被子把自己围起来,电筒就夹在肩膀上,看书困了就眯一会儿,醒来继续,他宿舍的床头积着一堆用过的电池。有时他还会溜出宿舍到路灯下看书,在严寒的冬日里,曾经爬过教室楼的铁栅栏,在三楼教室里点上蜡烛通宵达旦地复习。

同时,高峰的学习是很有策略的,他把每个学科的知识点画了知识树,力争掌握每个知识点。当时他在丹徒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历年真题,他每份都认真做了,分析每道题的考点,做错的题目再有针对性地专项练习。有战术的苦学之下,离高考一年多的时间内,高峰把学习成绩拉成了一条向上的直线。1987年,高峰以镇江中学文科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因为当时社会上急缺教师人才,他就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1年,高峰大学毕业,分配到镇江师专中文系任教,主要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他备课非常认真,每学期都用正楷书写详细的教案,课前准备一丝不苟。高峰的教学内容生动丰富,上课又很幽默风趣,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评教分数始终在全系教师当中名列前茅。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一直贯穿他31年的从教生涯:每节课他都要准备三四千字的详细教案,一学期下来教案将近20万字。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他会选择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并于每节课前将教案逐字逐句通读。一直到现在,尽管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他每学期还是推翻原来的教案,重新备课,再将自己最新的研究心得融入其中。

在师专工作时,他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李复波所编的《词话丛编索引》。唐圭璋先生编纂的《词话丛编》共有5册、5000来页,是从事词学研究的必备典籍;但是关于某位词人或书籍的记载散见于全书各处,查找起来特别麻烦。《词话丛编索引》为查找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不过,这本书当时印数很少,外面书店根本买不到,于是高峰就把这本书借回家,用了八天时间,把这本300来页的书从头到尾抄录了一遍。

他还曾经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自己感兴趣的论文目录全部抄录一遍,在很大的电脑纸上密密麻麻地抄了几百页。后来他又把这些内容全部输入电脑,成为自己独有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信息库。虽然有现成的期刊检索系统可用,但是高峰觉得,这是让自己熟悉学术前沿、了解学术动态的有效途径,也是自己坚定学术信仰、磨砺学术意志的笨工夫。而且在手抄论文题目时,往往能刺激产生自己的创新灵感,甚至可以整合不同题目的内容,构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领域。

沉静在文学之美里

1995年,在当了四年教师后,高峰辞职考回了母校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在导师张中教授的精心指导下,高峰阅读了大量学术书籍,读硕期间先后发表了近十篇论文。在跟导师商量后,他确定了硕士学位论文以花间词为选题。此后,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仔细研读《花间集》500首词作,撰写、抄录了近200万字的参考资料和读书心得,最终完成了2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花间词研究》,于2001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8年,高峰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在母校任教,次年在职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博士,师从中国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的衣钵传人、著名词学专家钟振振教授。钟老师是词学大家,在文献考证、文本解读和诗词创作等方面卓有成就。在此期间,他继续开展花间词研究,先后在凤凰出版社出版了《花间集注评》《温庭筠韦庄集》等书籍。2004年,高峰应邀撰著《唐五代词研究史稿》,对唐五代词在后代的传播、阐释、接受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论析。此后,高峰开始转向对南唐文学的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2013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乱世中的优雅——南唐文学研究》,对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时代文化、地域特性,尤其是南唐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21年,高峰经过两年半时间的资料搜集、埋头写作,完成了20万字的专著《李煜传》。

在从事唐宋诗词研究的同时,高峰在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颇多关注。在出版《江苏词文化史论》后,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了72万字的专著《南京古代文化变迁与文学演进》,于2019年出版。当时恰逢南京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这部著作以厚重的内容充分印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内涵和底蕴,引起了很大反响。

到目前为止,高峰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近20部专著、教材,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相关成果多次获奖。

与一般人静坐书斋、埋头治学不同,高峰的职业经历可称得上丰富,他做过班主任,历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档案馆馆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文学院院长。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学术研究都是在八小时之外,利用每天晚上以及节假日来完成。从读大学开始,他就养成了军事化的时间管理习惯,每年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每周、每天要做什么具体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划。这么多年来,他几乎从不应酬,从不打牌,每年寒暑假都闷在家里,埋头学术,字斟句酌,一条一条地核查材料,其中的艰辛别人难以想象;当然,徜徉于学术海洋的快乐,可能别人也无法体会。他自娱的方式之一是吟诵,有几个高峰吟诵古诗词的视频,很是出圈,网友纷纷点赞。

扫二维码欣赏高峰吟诵的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万点 一作:数点)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从事学术研究,也要解决好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尤其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高峰曾在各种场合做过近千场古代文化与文学的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曾受邀给辽宁舰官兵做文化讲座,很受欢迎;并且他们预约了下一个讲座的题目《中国古代军旅诗歌与尚武精神》旨在提振当代军人的战斗意志。高峰后来就这个题目写出了3万多字的论文,既可以作为论文发表,也可以提取其中生动的素材撰写宣传讲稿,是提高与普及相得益彰的有效尝试。

对于人生,高峰的心得是:识好歹,知轻重,能进退,懂舍得,做一个有品节、有格调、有情趣的文化人。

编撰通史,效力乡梓

对于家乡镇江,高峰有“真山真水、四通八达、南人北相、敢爱敢恨”的评价。尽管平时行政、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非常繁忙,专业方向是古代文学而非史学,作为镇江人,高峰有感于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还是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参与编纂的任务,担任《镇江通史》副总主编,同时负责《镇江通史·宋代卷》的编纂工作。

高峰已经撰写出版了近20本书,他说没有哪一次有这次艰难。因为必须做到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经常花了一整天,准备了大量材料 ,最后只能写出几百个字。高峰对宋代文学可以说得上驾轻就熟,但是修史,不仅要熟悉文学,还要熟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他主要利用八小时之外和寒暑假,抓紧一切时间来工作。

前期高峰主要做了四件事:阅读《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和“基本古籍库”中的3000多条信息,做了10万字与宋代镇江文献有关的摘录札记;查阅《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修订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全面梳理宋代镇江的文化名人和文学家信息;通读十多种镇江地方志,整理了6万多字的资料索引,以便于将不同地方志中的文献信息做比对研究;参阅各地通史的修纂文本,细致比较每种图书的编纂体例和结构方式,根据宋代镇江的实际情况,择善而从。

在充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高峰写出了编纂提纲,一方面全面展现宋代镇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城市建设、山林楼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重点抓镇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尽管开始阶段因为需要阅读大量材料,进展比较缓慢,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今年高峰的编纂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完成前八章约22万字,预计明年上半年可能完成初稿。

对于《镇江通史》的编纂,高峰从不委托别人代写或协助,从头到尾自己查找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然后逐条核对文献,“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希望最终奉献出无愧于历史、奉献于时代的精品。(全媒体记者 花蕾)

编辑:万嘉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