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晚清丹阳书法家林福源

□ 卢政

晚清,丹阳有两个书法家名噪一时,一个是实业巨子束云章之父、举人束允泰,另一个就是林福源。

有孝行兼文武材

林福源(1809-1886),晚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号诒泉,别号海翁、后湖渔人,镇江府丹阳人,附监生(地方举荐入国子监读书的书生)。林家本丹阳望族,曾祖莪园公(林邓材)辛卯科举人;祖瓣香公以明经任长芦盐尹;嗣父霁堂公为附监生,无子女,素钟爱林福源,爰立为嗣。生父咸音公,邑增生,生子三,长即林福源。

林福源生性孝友,品端学粹,兼文武材。幼时父亲就去世,家境艰难,由嗣父霁堂公抚养长大,曾一度为人抄书自给。祖父林瓣香以明经任长芦盐尹(盐场在今河北省、天津市渤海沿岸),因揭露前任帑亏、凭势索取财物之事,被权者罗织罪名下刑部狱。当时林福源年刚二十,奔走数千里,入京诉冤,没有结果,闻者哀之。后闻大学士琦善开府两江,直声震京阙,立即驰归投状,慷慨陈说,琦公大感动,专折上报皇上,开释狱刑。林福源遂北上,奉祖父归家。两江总督琦公感其孝行,延致幕府,深为器重。

林福源擅诗古文辞、儒衣雅步,风骨崚嶒。制艺外工古今书体,尤宗晋人帖,参以赵子昂,卓然成一家。楷法精绝,一时远近求书者踵趾相接,难以应付。数其所书作品,太白楼之楹联最有名。一次林福源入皖,与名流高会于牛渚之太白楼,酒酣走笔,成一联,云:“长啸对青山迟居三五月;明共向云中几弄邃倦游。”又题写:“还碧落,待我二千年后,重来江上一题诗,青莲后身,惊人隽句,压倒元白。”境界高阔,迥超凡俗,总督彭雪琴叹为天下名笔。平时所写诗文,落笔精妙,皆天然俊逸,仙骨姗姗,无复人间烟火气。

现存的松卜林家宗祠

科举不第入学幕

他在书法上成就斐然,然在科举上不得志,曾十赴顺天试卷,九荐不售。有人劝其放下身段,求托当道帮一下。他总是不理会,不改素行。

道光年间,他游学京师,一时名公卿皆乐与之游,有的还以不获一见为憾事。而李菡(字丰垣,号滋园)、张芾(字黼侯,号小浦)、李嘉端(字吉臣,号铁梅)诸公尤相爱重,每见林福源的文章,则说:“此圣经羽翼,非徒歌诵升平,润色鸿业已也。”然而他嶙嶙傲骨,不迎合权势,故屡试考场无果,而好学之志终不衰减。

尚书卢荫溥闻其才,聘之为记室,由此他常揖让于公卿间,名满都下,然而他从未趋炎附势求进身,独守清贫。一个顺天主考官劝他说:“你若决意进取,应当稍稍曲从世俗,那样得到官位就像捡根草一样容易。”先生怫然不从。

适逢李嘉端督学皖江,邀他入幕,既毕,又事张芾,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聘入江苏学幕中。林福源在学幕主持文衡,以文章取士,上下所赏拔者,都是知名人士。虽然以前他被人所屈,而现在他决不屈有才之人。山东巡抚张曜(字朗斋)年轻时曾到学幕拜林福源为师,折节读书,淹贯图史。又经林师指点,用浓墨法作擘窠书。逾月,表里匀整,风神跃然纸上。

林福源于诗文外,还究心经世之学,旁及武术技击,锻炼无间日。某年盛暑,他行山东道中,遇一虬髯老者,猿臂熊腰,伟岸非常,知非常人,就置酒馔与之纵谈,才知此人本是绿林豪流,转游江湖多年,身怀绝技,不料一次与一女子搏斗时刀折四指,从此不敢轻视天下士,顶礼持戒。林福源向他请教功法,因授得秘法,然内蕴玄旨,一时难以领会。练了一年后,林福源豁然开朗,功行既笃,愈自韬晦。

兵乱避居安丰场

咸丰初年,太平军东来,兵烽四起,林福源素抱壮志,又练过拳勇技击,屡欲投笔从戎,而事与愿违,没能实现。

咸丰十年(1860)春,清金陵大营溃败,烽火逼近丹阳城,林福源将家小安置到留墅村,自己与长子林立在城守宅。闰三月城陷,太平军押林立从军,林福源挺身相斗,争夺儿子不成,手臂反被刀刃所伤,幸跳出圈地而身免,乃挈家眷渡江北行,侨居东台之安丰场(今东台市南部安丰镇)。

林福源一身外无长物,全家经常受饥挨饿。时有乡人姜堉南(字煦亭)在如皋县任教谕,闻林有困难,就聘请他担任家庭教师,教导儿子姜定保等兄弟。姜定保本来学业一般,得林福源循循善诱,顿开茅塞,而林福源亦认为孺子可教,尽心训迪。首先治经,其次读史,最后习举子业。姜定保后来中举,当了官,常感叹:“先生不仅仅是经师,更是做人之师!”

林福源在苏北客居八年,江南乱平后,携一家回到丹阳,时为同治六年(1867)。老宅已毁,先租赁房屋而居。为了生计,这年他又出游浙江,来年夏客住淮安,九月转维扬,以讲学为生,直到同治八年(1869)才回到丹阳,从此不再出。同治九年(1870)四月,新居建成。

林福源行书

热心公益泽乡里

回乡以后,林福源家居二十年,主要以著述自娱。关心乡人,热心公益,威望颇高。乡里中有争执者,总是就质于林福源判曲直。他总斟情酌理,出一言而两方俱服,大有东汉时贤人王彦方之风。

丹阳内城河至同治八年(1869)时已有四十四年没有疏浚,又历遭兵火,填塞愈甚。知县王琬莅任数月,慨然兴疏,召绅士徐锡麟会同何宝儒、冷宗勋等人悉心筹划疏浚大计。工程从同治八年(1869)三月动工,于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竣工,不仅疏浚了内城河,还疏浚了一部分城外支河,并将桥梁以次修葺。完工后,经事者找到名望盛隆的林福源写记文,林欣然允诺,写下《重浚内城河记》一文,勒石于东岳庙大殿壁间。

光绪初年,山西河南大饥,人相食,林福源出其卖字所余百金,慨然助赈,成为邑中倡赈者。他以一介贫士而助赈,实在令人起敬。时任知县高其义,赠以“指囷高谊”匾额。光绪三年(1877),《光绪丹阳县志》开修,历时九年才完成。此志由徐锡麟、林福源等总纂。最后,志稿经林福源多加修饰后付印。林福源主纂邑志,不辱使命,持义谨严,秉公直笔,出力尤多。

咸丰年间丹阳县城遭到战乱破坏,文庙(位于今省丹中内) 文昌阁被毁,至光绪六年,林福源与邑绅徐锡麟、夏汝楫、姜定保等募捐重建文庙文昌阁。林福源作《募建文昌阁小引》记之。海会寺是丹阳的一座大寺院,又称万善禅寺,高僧辈出,名声远播。咸丰战乱后,寺宇“荆棘纵横,瓦砾堆积 ”。同治、光绪年间,地方信众筹资重建,恢复了百分之九十的建筑。光绪十年(1884)夏,林福源与徐锡麟等人特意撰文并刻写了《重建万善禅寺碑记》,竖立在寺内山门前。

林福源晚年甚贫,家境寒惨。他在扬州时有个学生叫缪宝钧,学业有成,一次赴湖湘任官,便道过丹阳,见林福源既老且病,怜悯不已,愿赠芦滩地数顷,以助膏火。林福源竟一笑拒之。光绪十二年(1886),林福源卒于丹阳,享寿七十有八。嘱家人,以古衣冠葬之。生有三子一女。

诗文留芳翰墨香

林福源平素有古高士风,襟怀磊落,一身浩然之气。生平喜欢漫游,足迹半天下,纵览名山大川,所至诸侯奉为上宾。随身书剑外,无长物。过洞庭,浮沅澧,揽君山之胜;又沿闽江三源,访明初十子诗派。既而征车北游,登泰山丈人峰,观日出,摩崖留题,抒发胸中情怀。

林福源《后湖渔人文集》

娄县(今松江)人杨葆光在丹阳执教县学时,喜与林福源风雨联吟。杨是“云间诗派”的重要人物,他特别欣赏林福源的诗句,如“莫谓萧梁才子地,笔花开尽六朝前”;又如《咏唐钟》:“何时重听蒲牢吼,唤醒云阳十万家。”林福源著述甚多,皆毁于兵燹。晚年辑有《后湖渔人文集》,直到1926年,才由他的孙子将书刊印面世,此时他已离世40年了。

林福源的书法与束允泰齐名,皆为晚清丹阳的“名笔”。光绪初年,丹阳士绅重建鸣凤书院,束允泰所书“鸣凤书院”四字悬于门额,林福源则书“安定清规”四字悬于中庭。林福源还曾为丹阳城隍庙题写过一副楹联,为城内“福源”糟坊写过“福源糟淋坊”匾,笔力雄健,为糟坊增色十分,成了丹阳酿造史上一段佳话。目前在民间尚有许多林福源的书法被人收藏。在网络上也有林福源的书法作品拍卖,且价格不菲。

图片:卢政 提供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