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镇江老字号”第九批入围作品展示

今日镇江讯  老字号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宣介城市旅游独特的品牌形象,更是一座城市值得自豪的荣耀。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老字号的情感记忆。

1月17日,“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六季“我印象中的镇江老字号”启动。各写作群好友接力创作,热情分享各自印象中的镇江老字号微故事,回味名城镇江的老字号时光,引发了大家有关春节的老字号乡愁记忆。今选刊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期待您的参与!

关于同兴楼的回忆

□ 莲叶下的浮萍

提起“同兴楼”,老镇江都会回忆起当年它扎根于大市口,店外车水马龙,店内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繁华景象。

我当年常常跟在我母亲身后来同兴楼,那是我记忆中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来到店内,我母亲先找到一张桌子让我坐在那里,然后她去排队买筹子,买了筹子才好凭它取各种自选的食物。

我最喜欢同兴楼的赤豆糊,赤豆与米混合均匀,再配上些许桂花,喝一口唇齿溢香。再来一笼冒着热气的蟹黄汤包,乘热用筷子夹住薄薄的皮,放在小碟子里,低头用嘴轻轻一咬,吸一口汤汁,那感觉,那美味,如今我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时候物价真便宜,一碗赤豆糊好像只需2分钱,那时候的人也很善良,我母亲好像也从未担心过,她将几岁的女儿放在一边,会不会被人贩子拐走……

浮玉麻油的变与“便”

□ 三水告

在镇江,除了恒顺香醋享誉全国,浮玉麻油也有较高知名度。“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浮玉麻油,对镇江人来说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故事。

“滴两滴麻油”!相信镇江人都听过这句老话。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每吃面条、饺子时,母亲都会撒上几滴,满屋飘香,至今难忘。逢年过节,父母还会买上些许带回老家送长辈。这个习惯至今依然保留,之所以还在,是因为大家伙儿觉得这个麻油的香味纯正,其他品牌的麻油吃不出这种味儿!

二十多年过去了, 浮玉麻油的香味一直没变,唯一变的是,以前过年都是大包小包拎回去,现在更便捷了,回老家前,我会提前在网上买好,等我们到家,麻油已在饭桌上“等候”!大家都觉得:有了它,年夜饭才更香!

恒顺香醋——家乡的情怀

□ 小叶子

记得上学的时候来回路上必经恒顺酱醋厂,每次都会闻到浓郁的醋味。尤其到了每年年底看到老百姓们拎着大壶小壶排队打醋的情景,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老人们都说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很少感冒,原来醋不仅仅是调味品还能预防感冒。

长大后每次去外地游玩,尝当地美食时都缺少不了香醋的点蘸。可惜无论从色泽和味道上都不是恒顺香醋的味道,更不是家乡的味道。

慢慢地明白吃醋不仅仅是享受美食上的锦上添花,更是镇江人对家乡的情怀。正如镇江城市宣传语一样:“镇江是一座美得让您吃醋的城市!”

“小”膏药,做出“大”文章

□ 吉民

江苏老字号“金山”牌镇江膏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耿同全,从事药学工作38年,高级工程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权威教材《药物制剂工》编委,负责编撰《膏药》章节。2014年6月,鉴于七〇七天然制药国内黑膏药领域龙头企业地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聘任其担任编委,起草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附篇《镇江膏药的传承史话》,2023年即将出版。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耿同全和他的团队拥有发明专利30多件,其中与“镇江膏药”相关的有《一种镇江膏药的质量检测方法》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目前正在继续开展老字号产品质量控制等研究,进行相关设备改造,创建【镇江膏药+】中医药祛痛特色疗法,形成临床、教学、传承基地,以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擦亮 “江苏老字号”镇江膏药这块金字招牌。

走进百年恒顺,弘扬醋都文化

□ 窗外的风

恒顺香醋是酿造工艺的代表和民族工业的精华,经过阳光雨露,寒冬酷暑,风味突出,醋香浓郁。180多年来,恒顺香醋坚守初心、传承匠心,向世界展示着中华老字号民族品牌的深厚文化,成长为中国食醋的引领者,代表着中国制醋的顶尖生产水平。早已融入地方文化的恒顺香醋,已经成为镇江不可缺少的传统特色和对外交往的城市名片。

无醋不欢的镇江,大部分美食都少不了香醋的加持,即便是平平无奇的食材只要是有了醋的加入就仿佛注入了灵魂。对镇江人来说,大街小巷的恒顺门店,都是散落在城市之中的流珠碎片,镌刻着醋都文化的沧桑延续;红底白字的“恒顺”承载旧日荣光,见证着酿醋文化的流芳。

“恒顺味道”让镇江年味更浓,酱油一打,年就到来,红彤彤的酱油装入瓶中,更将红红火火的期盼装进心里,寄托着镇江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

镇江市糕点厂的“小吃刮”

□ 毛豆

幼年跟着大人搬了几次家,尚友新村、贺家弄、酒海街……可总围着正东路贺家弄196号打转,那里是原镇江市糕点厂(现镇江市京口真江糕点食品厂)的地址。

小时不识节令,贺家弄巷口摊点上,适时出现的糕点厂“小吃刮”,让各个节日变得令人期盼且记忆深刻。

外公是美食家,糕点厂摊点是他常常光顾的地方。外公的饼干罐子里也总是能“变”出各种美味:中秋节沉甸甸的月饼,饼皮上的油把包装纸浸成透明,五仁的,一切四丫,家里五口人不够分,那就再切一只椒盐的;大京果小京果京果粉,还是小京果最甜;蛋黄酥要慢点啃,否则“天花板”会破;云片糕、雪片糕、桃片糕,小心翼翼一片一片撕下来吃,像是吃了半本作业;芝麻切片更是过年才会进门,白芝麻、黑芝麻,每年冬天降温受凉我就会喉咙疼,外婆看看我,笑眯眯地说:“吃茶饭不香,逮起芝麻糖来,一块接一块。”

有一次买了糕点厂的蛋黄酥到办公室,年轻的同事都不大肯吃,说这个好长肉。老主任尝了两块,突然眼圈红红地说,有一年腰椎间盘手术后趴在床上两个月,家里姐姐们轮流照顾他,就给他买这个蛋黄酥吃。

这些老字号,陪伴了、滋润了一代又一代镇江人,它们赋予了我们多少人间滋味、岁月情怀啊。(全媒体记者 笪伟)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黄昕彤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