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俗 | 旧时扬中的“六大碗”,你吃过吗?

自古以来,扬中人民就有热情好客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前后,扬中人家遇有生日满月、婚姻嫁娶或新屋上梁等喜事,可以广邀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也可以“锅不动瓢不响”,悄悄进行。前者谓之“行(Xín)”,后者谓之“不行”。

凡主家决定“行”了,就叫作“为事”。“为事”的人家,要事前口头通报,或发书面请帖,邀请亲戚朋友届时上门庆贺。当面邀请时,主人往往会客客气气地说:“请你们一家子都来啊!”其实双方都心照不宣,到时候,通常一家只会有一人出席。

到“为事”的正日,亲友们纷纷前来。但来者必须有所表示,谓之“赶(Guǒ)人情”,通常的做法是送现金。如果一时手头偏紧,哪怕举债,也绝不能空手前来的。这是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礼仪。所以扬中有句俗语:“人情逼似债,头顶锅子卖。”主家收下的礼金,是要有专人在《喜簿》上记录下来的,以备将来对方人家“为事”,前去“还礼”,此谓之“礼尚往来”。

“为事”的主家这一天是高朋满座。大家都是高高兴兴,满面笑容,向主家拱手作揖,说些庆贺、祝颂之语,再递上用红纸包着的“人情钱”,还会说上一句客气话:“少一点啦!”

前往“赶人情”者,因为是“出客”,一般要稍作修饰,穿着要比平时光鲜一点 。否则就会显得“小儿寒气”,没有面子。所以有时两人在路上相遇,见对方穿得与平时不一样,就会问:“今朝有六大碗吃啊?”

“新中国成立前后宴席以六碗菜为主,俗称‘六大碗’。”(《扬中县志》)六大碗中,约定俗成,必不可少的是“鱼肉斩”,即一条红烧鳊鱼,一碗杂以萝卜或百叶结之类的红烧肉,一碗斩肉 (肉圆)。再任意配上金针、粉丝、百叶之类的三碗素菜,就是“六大碗”了。也有少数人家上八碗菜,谓之“八碗八”,比六大碗要高一个档次。

如果宾客较多,开宴的桌子有限,那就要分批开席,叫作开“走马席”。 前一批客人吃完,后一批人入席,“前客让后客”。前客用过的碗筷来不及洗涮,就给后客每人发一张粗草纸,将碗筷抹一抹,接着使用。

那时候,去亲朋家“赶人情”,通称“吃酒”。例如说:“今天到亲眷家去吃酒。”其实,那时的宴席上通常是不喝酒的。“吃酒”之说,名不副实。那可能是因为有酒上桌,代价偏大;或是因为,喝酒会耽误“走马席”的时间。

在那些年代,“六大碗”是很不错的接待水平了。但与现在相比,几乎没有了可比性。

世易时移,水涨船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扬中的宴席档次也在不断演变。进入上世纪70年代,宴席日益丰盛。上世纪80年代宴席有冷盘、热炒、烧菜,最后通常是一碗汤,每次菜肴多至10余道。

如今接待宾客,有的宴席常到饭店、酒楼举办,省了许多准备宴席的麻烦。席上有白酒、红酒和牛奶、豆浆等,任君选择。席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桌上菜盘子摞得一层又一层,有时甚至搞不清究竟是多少道菜。但宴席丰盛的另一面是,菜肴往往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而当年的“六大碗”,一般都是吃个“底朝天”,不会有剩余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大碗”已经成为历史。(文/施直东)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