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让“干部敢为”成为发展“强劲引擎”

海安聚焦“干部敢为”推出16条举措,常熟探索开展“事前保护”廉洁风险报备工作,滨湖发布《激励干部“敢为”十二条举措》……日前,江苏多地陆续探索和出台制度措施,旨在激励广大干部树立敢担当重实干的良好风气,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才能涌现更多担当者、实干者。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念好“敢”字诀,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必须进一步探索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为敢涉深水者“开绿灯”,为敢破坚冰者“兜住底”,全力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就要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率先破题解题,充分展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身为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担当意识,锤炼过硬作风,敢为善为,勇于担当。

近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四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左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江苏广大干部敢为善为、积极进取是分不开的。前行路上,必须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以敢为善为的姿态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对干部来说,如果骄傲自满,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前列,可以“歇歇脚”,缺乏冲劲和斗志;或者在新的形势面前,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心存畏难情绪,顾虑较多、胆识不够,不敢放开手脚创造性开展工作;抑或是觉得当前监督严了、约束多了,于是把“为官不易”作为懒政怠政的借口,为了“不犯错”宁愿“不作为”,将“躺平”作为“人生信条”,这些心态的存在,就会影响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问题”,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唤醒和激发干部的担当意识,让“敢为”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

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大力落实实践证明管用好用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针对“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地方对基层干部的问责泛化、容错纠错机制的执行难等问题,各地各级各部门要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地方实际问题,以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精准度更高的制度举措,大胆重用那些敢于担当的“猛将”“闯将”“干将”,让干部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干部敢为”就是发展“最强引擎”。“四敢”之中,“干部敢为”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这个地方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全力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要强化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让制度成为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指挥棒”。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是对发展有利的,就要不避风险,不惧非议,旗帜鲜明予以支持。对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格外爱护,多为他们纾压减负、撑腰鼓劲,以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有效举措,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激发发展动力、释放发展潜能。(陈立民)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黄昕彤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