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第九季“我的阅读微故事”第八批作品展示

今日镇江讯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一年来,您又读了哪些书?您还在坚持看报吗?您喜欢纸本阅读还是已习惯电子阅读?近年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为阅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九季4月10日启动。说说您和阅读有关的微故事吧(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15.又想起了高加林

□ 地上跑的

近段时间,电视剧《人生之路》热播,我在观看的时候,就又想起了当年阅读路遥小说《人生》和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时的情景,还有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高加林

《人生》最初发表于1982年第3期《收获》,1984年拍成电影。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曲折的人生经历。作品通过农村青年高加林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抉择,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我读《人生》的时候,已经师范毕业在大路中学工作了两年。1984年,电影《人生》上映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青年教师去大路影剧院观看了电影,回来后,一个晚上,学校还开了一个小型的观影讨论会,让我们说说自己的观影体会。记得有一个话题是,如果你是高加林,爱情生活上,你是选择刘巧珍,还是黄亚萍?

2019年春节前后,我写作《大路往事》,有学生在朋友圈留言:“读到老师的文章,我脑中就想到了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的形象。”感谢这位学生,把我和高加林联系在一起,让我又想起了高加林。其实,我和高加林的人生故事并不完全重合,但在高加林的身上,我真的还是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16.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 吕芬

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但这次,却是我第一次上台分享书,就在“克+”读书会。

吕芬

与“克+”读书会相遇是在两年前,图书馆组织的“神奇的东方树叶”茶文化分享会上。爱书的人在哪里都会相遇。于是每月一场的读书会,就成了某个周日下午的特别相约。书友们每次分享4—5本书,涉及历史、经济、文学、艺术、心理……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这个下午,抛开工作日常,抛开身份角色,此时,我们仅仅是一个读书人,纯粹而尽兴。每次听完就像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在忙碌拥挤的日程表中呼吸到久违的新鲜空气。

费曼学习法认为,只有向别人说清楚一件事,才知道你是否真正弄懂了这件事。读书也一样。于是我也想试一试,既分享知识,也锻炼自己,而这正是“克+”读书会的魅力所在。正好手头在看《纳瓦尔宝典》,那就以此书开启我的分享之旅吧。做笔记,划重点,反复修改PPT,提前稍作演练。纳瓦尔说,要做短期让你痛苦但长期受益的事情。尽管第一次分享心里很忐忑,但是我完成了!

当我最后把《我们唯一拥有的是当下》送给大家的时候,我想我们都记住了那个温暖的春日午后,那一片阳光和书香。

“只因在劫难逃,

万物更显美好,

你永远不会比此刻更美,

我们也永远不会重回此地。”

17.在格非的作品里寻找家乡的印记

□ 孙建平

好多年不读长篇小说了。几年前的一个秋冬的日子,我一口气读完格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江南三部曲》,再后来,格非的《望春风》发表,我也是一口气读完的。

作者(左)请格非老师签名

格非是镇江籍作家,谏壁中学校友。2006年,谏壁中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在庆典的组织活动中,我和格非老师有过一段未曾谋面的交流。

2015年9月26日下午,我受约去市政府市民大厅参加格非与镇江作家的一个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格非谈了故乡对于他创作的意义,我听了,很是感动。座谈会结束以后,我购买了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并请格非在书上签名。这个签名,于我很是珍贵。三本书,我也一直放在书橱里。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和《望春风》以江南为叙事背景,里面有很多的镇江、丹徒元素,这也让我这个和格非老师同乡的读者感到很是亲切。阅读的时候,我常常走神,想把书里的描写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地方,寻找家乡的印记,比如西津渡,比如磨笄山,比如招隐寺,还有东乡的诸多地方。虽然我知道我的做法并不符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但我就是忍不住。

这么多年来,我对格非很是关注。我以为,在纯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在镇江,在丹徒,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家乡的一种荣耀。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每篇提供一至二张相关图片,如图书封面,购书场所,阅读空间,书桌一瞥,书橱一角,包括一些个性元素(如,特别的书签,稿费单,读书笔记,手稿,剪报等等)和关联人物等,与当事人的投稿作品有内在关联。每篇稿件要有标题,尽量写故事,写和阅读有关的故事,可以带一些感言感悟,但不要写成书评。



整理:全媒体记者 笪伟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