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第九季“我的阅读微故事”第二十六批作品展示

今日镇江讯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一年来,您又读了哪些书?您还在坚持看报吗?您喜欢纸本阅读还是已习惯电子阅读?近年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为阅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九季4月10日启动。说说您和阅读有关的微故事吧(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56.阅读成就我的文学之路

□ 唐军

现在回想起来,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应该是一本已经没有封面且破损的《三国演义》,就是这本不起眼的书,在我幼小的心里却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是种子就该萌芽、开花,当然也得给这颗种子施以营养。什么才是最好的养分呢?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之路告诉我,这养分就是阅读,如饥似渴的阅读。

在我求学时期,虽然父母给的零用钱极少,但我还是省下钱来订阅了《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位每月如其而至的朋友,让我对写作有了底气。工作之后,我将微薄的工资换回汪国真诗集、鲁迅小说集、陶渊明集、巴金文集等名家书籍,这些案头之物更加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

如果说写作需要勇气,那么读书则需要坚持。正是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阅读,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才有勇气拿起笔,写下发自内心的文字。自2000年开始,我的散文、诗歌、小小说作品陆续在《检察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广播电视报》《镇江日报》上发表,散文《迷恋你的好看》收录于《与中国法治共成长》一书,有幸与莫言、陆天明等名家的散文作品汇编成册。近十年时间,我的三本散文集先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

幼时种下的文学种子,终于结果。书房里摆放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证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证,时刻提醒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7.枯燥的意义

□ 付慧

小学五年级那会儿,暑假我被老爸带去单位“上班”。处境很惨,就一个旧书柜,除了几本专业书没有闲书可看。逼得没办法,把一套繁体字的《封神演义》磕磕绊绊看完。实在是没书看了,这才翻开老爸买给我的一套《森林报》。我宁可先去读繁体字,可见我对这套书的反感。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写的科普书,按照一年四季的时序,记录森林里的动植物动态。我当时觉得真枯燥、真无聊,远不如黄飞虎汜水大战好玩。但真没书了,也真走不了,我只能硬着头皮看。然后看着看着,觉得原来纯描写也挺有意思的。于是不仅全部看完了,而且每个假期去都再读一遍。

后来有次老师布置作文,记一种动物。我就用书里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小白兔》交上去,得了98分。有这套书打底,后来读《昆虫记》,就变得非常顺畅。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强调用形容词,强调文章结构。但写作最基础的是描述,使用名词和动词把一样事物的特点准确挖掘出来。这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枯燥的事情,别说是写,单是去读都觉得枯燥无比。

一套《森林报》让我见识了什么是枯燥之书,什么是枯燥之事。现在想来,正是这套枯燥无味的书,让我受益颇多,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有懵懂,有迷茫,甚至有胆怯,但任何枯燥之书,只要坚持去读,作者的思想就能依稀感觉,等到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变成自己的灵感,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每当面对枯燥之书时,我总是开导自己:通俗易懂固然可以读来轻松,枯燥难懂也可以丰富自我。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每篇提供一至二张相关图片,如图书封面,购书场所,阅读空间,书桌一瞥,书橱一角,包括一些个性元素(如,特别的书签,稿费单,读书笔记,手稿,剪报等等)和关联人物等,与当事人的投稿作品有内在关联。每篇稿件要有标题,尽量写故事,写和阅读有关的故事,可以带一些感言感悟,但不要写成书评。

整理:全媒体记者 谭艺婷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作者:谭艺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