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刊发马明龙署名文章

4月17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发表了市委书记马明龙署名文章《锚定新目标  写好高品质民生答卷》,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锚定新目标 写好高品质民生答卷

中共镇江市委书记

马    明    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镇江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民生事业时时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民有所盼转化成政有所为,奋力书写“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镇江答卷。

▲马明龙在农贸批发市场考察调研镇江市“菜篮子”供应工作。

以共同富裕为指向抓“底线民生”

群众再“难”的事,都下决心去做;再“小”的事,都当成大事来办。近年来,镇江市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扶弱济困解民忧,防患解危保民安,持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全市人民全部如期跨进全面小康,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9∶1,群众安全感列全省第一。镇江市坚持把兜牢民生底线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精准发力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用好社会救助云平台,深入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进一步健全“网格+社会救助”流转运行机制,拓展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渠道,完善低保户、困境及留守儿童、养老机构等“帮扶清单”,提供更为精准、更加及时、更有温度的帮扶救助和就业援助,推动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制度完备、高效顺畅的“大救助”工作格局,确保全市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困境儿童应保尽保率、低保对象精准救助率始终保持100%。严处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从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发挥“戴庄经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放大“两山两水六分田”的自然禀赋优势,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统筹增产、增收、增效,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统筹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有效应对新冠疫情考验,认真落实新阶段常态化防控措施。统筹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燃气等生产生活安全,强化智慧消防建设,保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多年“双下降”。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地质灾害点、老旧危房等巡查检查和隐患排查,防范化解房地产、经济金融等各领域风险隐患,加快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切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抓“基本民生”

近年来,镇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七成以上财力投入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程度超90%,高标准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3年累计办好119件市级民生实事项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镇江市将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谋划推进民生工作,让就业创业更放心。深入开展就业“春风行动”、创业“启航行动”,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21条举措,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人才“镇兴”行动,建设长三角知名的“创新创业福地”。让公共服务更贴心。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进一步健全优质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教育“双减”试点成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开展普惠养老托育、“养老托育服务+行业”等专项行动,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民生实事更暖心。聚焦群众更在乎、更关心的身边具体事,依托“12345”、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等渠道,健全完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全流程管理机制,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办好10大类40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推动一批事关生活环境、交通出行、办事效率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美好生活为追求抓“品质民生”

近年来,镇江锚定“三高一争”这个奋斗指向,努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4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连续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322万镇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立足自然禀赋,打造内外兼修的魅力之城。把“生态要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长江岸线保护等五大专项行动长效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力度,持续推进主城区“一山一景”改造,统筹实施土地片区开发,有序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圈,以“绣花功夫”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度,让“山水花园名城”更加可观可感。赓续文脉风骨,打造古今辉映的文化之城。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务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季子挂剑”故事,打响“大爱镇江”品牌,举办第十七届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不断加强群众性宣传教育、创新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金山”“书画之城”“诗词之城”等人文标识更具显示度。坚持共建共享,打造高效和谐的善治之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米”,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搭建“三级平台、全域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深化信访积案包案化解和初信初访常态“清零”,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