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麟鹏:京剧武生的修行

今日镇江讯 镇江菊吟京剧社成立于2004年,董麟鹏在其中主要担任导演,今年79岁的他在这里已经快二十年了,可以说见证了这家民间剧社的每一个辉煌时刻。

1944年,在一艘往来于“杭嘉湖”(即杭州、嘉兴、湖州)的渔船上,董麟鹏哇哇诞生,具体到底在哪出生的,现在他也搞不清。为什么会在船上呢?因为他父亲董璋关是一家名为“金胜京剧团”的班主,当年的戏班都是四处跑码头演戏,所以平常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在赶往下一个舞台的路上。这个戏班有60多人,也就是60多张嘴要吃饭,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董麟鹏晨练

现在感觉这么多人不算少了,但在当时它属于京剧戏班的低配。因为光乐队就有20多人,演员30多人,再加上十来位化妆、道具、剧务人员。董璋关不光有经营管理才能,还是一名底包演员。董麟鹏6岁开始学艺,不过并非老爸亲自教,而是班子里的老师傅带,每天早上鸡叫头遍起床,找一块农村打麦场开始练功。所谓武生行当的基本功,还有手眼身法步,个个要过关。到了12岁,小董能上台了,起初叫“娃娃生”,凡是戏里有小角色或跑龙套的,他都能顶。

1955年,金胜京剧团改为溧阳县京剧团,也就是说,剧团基本上在溧阳驻扎了下来。1958年京剧《四杰村》在当地上演,这是一出武戏,有翻跟头,还有对打,14岁的小董那回终于当上了主角。1960年他调入镇江市京剧团,当时剧团里集中了各县剧团的精英。小董当即拜了两位老师学艺:一位叫盖世春,他教的是神话剧《乾元山》,虽然小董属于梨园世家,但当年的剧团毕竟还是草台班子,而这出戏是专门打基础的;另一位叫冯友年,教的是《打瓜园》,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武戏,还是武丑戏,这下就比较全面了。

两位老师皆是北方人,当年的镇江京剧团流动性大,各地名家不少。学艺三年后,小董升格为剧团青年主演,算是尖子了。但很快,当时戏剧界的风向变了,不让演古装戏,而且当时董麟鹏“倒嗓”,同时他的3个孩子也相继出生,各方面情况已不允许其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到外地演戏了。利弊权衡之下,1971年他调入刚成立的镇江地区文艺学校当老师。其时分京剧班和舞蹈班,京剧班有六七十名学员,什么毯子功、把子功、身段功,董麟鹏都亲自示范,一天要安排四节课。

1975年,这所学校停办了,因为平常要照应孩子,董麟鹏选择到镇江汽车配件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很多人都替他惋惜,一身好本事,却没有施展的舞台。但他心态很好,而立之年将自己归零,学徒三年后,成为钳工维修师傅。可别小看这位董师傅,车钳铣刨磨,再加一个焊,样样精通,厂里没有他搞不定的活。从一个厂子来说,往往电工和钳工最难,因为这两个工种牵涉面广,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毋庸置疑,董师傅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因此在厂里很快入了党,且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董麟鹏退休,几年后加入菊吟京剧社,在这里他感觉自己搁置几十年的京剧梦开始慢慢复苏了。2011年为迎接央视第四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康盛剧社将老董请去当京剧《杜鹃山》的导演,结果这出戏得了金奖。今年是菊吟京剧社成立十九周年,这些年剧社排演全本剧20台,折子戏80余台,开展各类公益演出800多场。其中凝聚了董老师的不少心血和汗水,但他更高兴看到剧社同仁们的成长。在大家的眼中,董麟鹏不仅是导演,更是大总管、大衣箱、道具万能制作师,就跟他在厂里一模一样,没有玩不转的。(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