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 |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纪念一代乡贤陆小波逝世五十周年

□ 顾 竺

抗战胜利后,镇江大街小巷传遍"陆三太爷",这位"陆三太爷",即是陆小波其人,陆家原籍镇江丹徒,太平天国期间,移居兴化,后迁泰州。陆小波一八八二年生于泰州。本名锡庚,字小波。他叔伯兄弟九人,小波行三,于是人们尊称他为"陆三先生",他一辈子为镇江人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年纪逐渐大了,人们便尊称他为"陆三太爷"了。这个美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有胆有识,应对军阀敲诈,在商界初露锋芒

陆小波崭露头角的第一件事是:1913年张勋的辫子军索要遣散费四万元,县长于定一、商会首领吴泽民苦于这笔巨款筹集不出,正在蹙额扣脑之际,陆小波随口就说:"先到我庄上抬好了!"结果这批军队缴枪遣散,地方安然无恙,表面看来这位出头的陆某有些莽撞,实际情况是这批驻镇的16师31、32两个旅旅长弃军出走,官兵因索饷闹事,调解的商界代表吴焕全权也被枪杀了,扬言如不发欠饷,将"借镇江一条街",放枪相威胁,一时全城百姓准备外逃。在政府商会无力拿出这笔钱的当儿,刚任慎康钱庄经理的陆小波及时解难,这是胆识过人的聪明之举,事后他说了,四万元他为地方买静求安,是便宜买卖,当时钱业三十多家存款有百万之巨,如被洗劫,损失就大了。四万元款项后由各业摊垫,陆某此举深为各界称道。第二件事是:1925年张松昌部下邢士廉向镇江商界索要五十万巨款充作军饷。张宗昌曾是冷御秋部下,陆小波请冷公出面将自己的名片交由张宗昌,希望取消这笔巨款。陆公则以商会劳军名义送五万银元给邢,邢拿了名片和钱一去了之。第三件事是1927年孙传芳部段承泽向商会索要大洋三万。商会不是摇钱树,陆小波根据形势设宴与之周旋拖延。酒酣耳热之际,忽报北伐军到了,段旅连夜逃跑,一文未得。不久,北伐军临镇,与孙传芳军隔江对峙,向商会洽借军饷20万大洋。陆公积极筹集,如数完成。从中反映陆公对北伐军和军阀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这笔巨款在省政府迁镇后陆续归还了。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十多年,中国人打中国人,死伤的都是来自基层的百姓。镇江是南北交通枢纽,心慈的陆小波对来来往往的军阀和北伐军以一视同仁的态度迎来送往。他派人向面粉厂借面粉,动员糕品店赶制大饼数十万斤,于郊外出入口及市内街道遍设招待所,备足茶水、香烟,不管什么部队都殷勤招待,对开来的部队于十里八里之外,就联系上,先将先遣人员接到商团,问明情况,尽量使其便利。有的安排住房或为向导引入35 、36标营房,对各级军官予以适当接济。周到的安排,不管什么部队使其感到便利,解决饥渴问题,自然对镇江先有较好印象,就很少有轨外行动了。

镇江是水陆交通口岸,商业繁荣,成了各派军阀不断敲诈勒索之地。陆小波急公好义,胆识过人,出发点是爱家乡爱人民免遭灾难。1913年垫支巨金消弭兵变,一举成名。步入商界以来,他热衷社会事业,1926年被选为镇江商会会长,从此更多地为社会作出奉献。

实业救国,虽不成功,精神可嘉;教育救国,成绩斐然,有口皆碑

陆小波是钱庄出身,对金融的作用了如指掌。他认为:金融为实业服务,实业乃金融基础。没有实业的金融既赚不了大钱又保不住本钱;必须办工厂方能有退路。结合国家衰弱和人民贫困的现实,他以为振兴民族经济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就能强国富民,于是大力支持开发水、电事业,涉足于纺织、机械、印刷文化、交通运输、蚕桑养殖等事业,凡对振兴实业有利之举,他都乐而为之。可是企业办得多而不专,资金散而不聚,这与三座大山压迫下民族经济不能发展有关,也与时局动荡有关,加之其他种种因素致使许多企业难以生存,值得称道的却有自来水厂、普济轮渡和镇扬汽车公司三家。

1912年5月,镇江英租界建起水厂,不肯给华界送水。1922年前后,镇江发生几次大火,英国领事馆见灾不救,趁机提出苛刻条件:"以小时计算水价,先付银子后给水,到时间立即停水,再用再议价钱。"于是激起地方人士自建水厂的决心。商会副会长胡健春首倡筹办自来水厂,陆小波竭力赞助,两人奔走呼吁,筹资困难重重。1924年初,陆小波会同各救火会筹得三万元资金,在龙窝水陆总巡局后身江湾上建了一个小水厂,既有利于消防,又对市民提供了清洁饮用水。1926年3月,又集资10万元在洋浮桥小江边街新建水厂一座。1934年4月继续筹集资金建造了江边新水厂。在今天看来,建一座水厂是一件普通的事,但在近百年前人对新事物的认识力很差,筹资成了万难的事。陆胡二公一心为民的业绩应受到令人的敬仰。

为解决沿江商旅渡江难,高邮人马士杰于1923年以四万元购得普济轮,专驶镇江至江北泗源沟沿岸。经营几年收支不抵,由1928年增加镇江、江都、仪征三地商会,另成立管委会。陆小波任董事长,争得财政厅专项补助,作为救济性质的企业继续运营。"八一三"以后,沪苏一带经镇江到苏北的难民日渐增多,大批伤兵也须经镇江转运苏北安置,陆小波亲自率领工商业骨干及商团团员,日夜维持秩序,边搞好供应,边商用航运业调拨普济等大小轮和民船及时将伤兵、难民一批批运送过江,不能及时运走的,还要解决吃住困难,三个多月转运的伤兵、难民达四五十万人之多。日寇占领镇江之后,普济轮被虏至南京使用。胜利后,陆小波亲至南京找何应钦磋求要回,恢复原来航线。

1947年初的农历年三十,突起大风,航业局挂起黑球,全部停航,滞留江边的旅客近万人。普济轮渡局董事长陆小波电话约经理杨方益到江边查看,对杨说:"我们都在家过年,这许多人前不巴村后不巴店,还有许多人手头不宽,吃住两难,我们冒点风险开船送他们过江吧。"见杨有难色,拍拍杨的肩膀说:"我是董事长,你是经理,担子不要你一个人担,我们共同负责。"陆向船老大眭某,眭说,每班不超过千人是有把握的。陆打电话请来航业局负责人,要求准予开船。在场的警察局人员为减少治安事故,也主张开船;航业局的人知道船大吃得住风浪,乃以每一班不超过规定限额400余人为条件。杨令船停泊码头上客,顷刻即逾千人。陆上船劝导,宣布当天负责将全部旅客渡江,但船上一定要下来一二百人以免危险。旅客知道这是陆小波亲自说的话,当即走下百余人。旅客都未事先购票,陆小波便说:"今天就"义渡"吧,烧煤由我负责付钱。"陆又同杨一同随船到六圩,安排那一头的旅客渡到江南。这天来回八、九班,秩序井然,未出一点事故。听说旅客已全部渡完,下午陆又去江边慰劳船员,送酒菜上船。这就是陆老具备忠厚长者的热心肠。

1918年,扬州邑绅卢殿虎等就筹建瓜清长途汽车公司。他们聘请英国传教士为技术工程师。其实这些人都不是汽车公路的专业者,特别对沿线农民的房屋、田地等问题未彻底解决就轻率动工,引发斗殴使工程半途而废。他们将线路改为从六圩至扬州,而未吸取瓜洲教训,以致又发生殴打传教士和创始人卢殿虎。事态无法解决,拖到1922年,卢决定向镇江陆小波求援。

1922年镇扬长途汽车公司成立,陆小波任董事,斡旋于六圩当地官绅中,邀请农民代表进行协商,阐明新建公路既方便农民,加速农副产品流通,有利于行旅,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对需要拆迁的房屋、田坟等,给予从优补偿。1923年1月,正式通车,陆路计长16.8公里。就在这一段路程,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陆小波统筹规划、含辛茹苦、备尝艰辛、顺利完成,诚如他事后感慨道:"为了这条路,我不知烧了多少香,拜了多少佛啊!"陆小波愿为百姓做奉献,处事通情达理,甚至委曲求全,哪有办不成的事呢?公路成功之后,长江天堑变通途,有利于交通事业,人口流动,客流量增加,促进经济、旅游、服务行业和铁路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江南与江北的物资流通,促进镇江城市繁荣和发展,为实现民族交通振兴立下汗马功劳。

陆小波与普通商人不同的特点是从崇文重教的实业家。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家都有了知识,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在商业交通、蚕桑等事业实践中,他深感人才的重要。早在1920年就与胡健春、于小川集资创办了润商小学,目的是提高商人子弟的文化水平,为日后从事商业工作创造条件。在他们的倡导下,各行业先后创办了航业、敏成、达仁、武肃、广肇等近二十所小学。陆老在创办了许多小学的时候,兼顾到了校址城乡位置,让农民的孩子也要受到教育。

陆老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竭力支持冷御秋办好女子职业学校,把西府街慈幼工厂的基地和房屋赠送给学校。东南职业中学创办时,陆老担任该校校董,也给予大力支持。

镇江原有一所公立江苏医学院。作为省会城市,陆老想办一所高质量的私立中学,在此基础上再升格办一所私立大学,如同无锡的江南大学,陆老将他五十寿辰收到的一万元贺金,连同向本地工商大户和寓沪邑人劝募的资金筹办了京江中学。该校1937年9月开学,只上了一个月的课,日军逼近镇江便迁往上海法租界复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京江中学又停办。抗战胜利后,在镇江北门外购置的校址原名叫笪家山,购得后改名为大学山。京江中学复校后,陆小波为董事长,严惠宇为校长,聘请王……然为校务主任代行校长职务。教务主任为化学家汪冬心。聘请的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本科生,有的是具有实学的学者,李一之、仲光然、张煦侯、李亿等。因为教学质量高,学风好,京江中学誉满大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前,京江中学已成立美术专修科,由美术教师、油画家夏遹声主持该科,延聘的任课老师都是各中学有名的美术音乐老师。如:赵小雁、关仲子、李汉琏、汪秋逸等。正在筹办的农科因临近解放而停止。大学山新建的校舍资金都是陆老从寓沪镇江籍的银行家、实业家那里募集来的。北楼"静仁堂"是徐静仁捐赠的,南楼"雨生堂"是严雨生捐赠的,新中国成立初未改公前,经费来源枯竭名师纷纷离校。改公后,元气很快恢复,遂成为如今的镇江名校一中。

热心公益,从事慈善事业;桐油栈失火,全力处理后事

陆小波用大量的心血传承祖训,从事慈善事业,以安抚广大底层的民众。创办弘仁医院,主持红卍字会施诊医院的施诊药,带头为冬账局捐钱,向各处募捐,冬天施粥施米捐寒衣。有两个细节引人注目:一是经过切实调查给隐贫、赤贫发放米票每人二升,钱票每人10元。联想起我少年时代听母亲说过:六化红卍字会会长王慕唐家每年冬天放粥。我家属于隐贫赤贫沪,宁可挨饿,碍于面子也不会早晨端着碗去要那一碗粥,陆公的济贫工作做得细致周到。二是冬天发放棉衣也给监所监犯们送去,这是让人想都想不到甚至不敢想的事,是非常人道主义的做法,是"普渡众生"的义举。联系1931年七八月间十六省发生大水灾,苏北里下河一片汪洋,严重影响镇江各行各业的经营,单是25家私营钱庄就倒闭了14家。上海银行界与陆公关系好的几位"大朋友"忍痛勾销了陆公兼任经理的元益钱庄欠上海各行的百万巨款,使其感到莫大欣慰,同时他又不忍,心亏了众"小朋友"的小存户,于是演绎了一出"大朋友"向大糖商黄静泉借了二十万元,应付了众小存户后元益钱庄宣布倒闭。黄不肯罢休拟对簿公堂,最后杜月笙出面说话才了事。陆公更加重视的是处于水深中的灾民,于是亲率满载物资船队到苏北灾区赈灾慰问。

1948年6月17日,燮源昌桐油栈失火。那时我正在道署街京江中学读初中。中午看到天空中冒起一股浓烟,我们赶到河滨公园看着对岸救火的情景,桐油栈失火不同于一般,铁油桶都冒到空中了,火势之猛实在吓人,奋力救火的勇士们不顾个人危险,冲在火场周围,眼看受伤的伤员被抬往附近的基督医院,我们很揪心,不几天,满街贴满了伤员照片,昭示市民关心伤员和死难烈士的英勇事迹。火灾后,陆小波捐赠急需的盘尼西林,捐款3000万元,各界人士也踊跃捐38亿元。陆老组织救火伤亡善后委员会,对死难者家属给予优厚抚恤,对其成年子女安排工作,对未成年子女负担全部教育费用。他多次到医院看望受伤的救火会成员,并嘱医院全力以赴救好伤员。在陆老的关怀倡导下,几个救火会添置了消防或机器龙,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奉献。9月7日省会各界在大华大戏院举行救火罹难五义士追悼大会,省政府主席王懋功、省参议长冷御秋主祭,陆老献上挽联云:舍身成仁,呜呼五人之墓;赴汤蹈火,伟者千古所崇。这也是他发自内心对死者的崇敬之情。

从一名爱国商人到同情革命,再到景仰革命,最后坚定地投身革命

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汉,收回了汉口英国租界。消息传来,镇江群众立即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收回英租界。租界当局鉴于1888年和1925镇江人民曾火烧过英国领事馆和工部局,推倒领事馆围墙,愿交出租界,但又不愿意把租界交给北洋政府,他们想到了陆小波。镇江领事突然通知商会接收租界。商会接到通知,有人曾以"商人不宜政治和外事"相劝,而陆小波认为这是"雪国耻、奋民心、安社会"的大事,岂有不为之理。他排除众议,独具胆识,转告了丹徒知事卢鸿钧、警察厅长……季梅和交涉员贾士毅,穿着长袍马褂亲率商会会员和商团100名团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市民欢呼声中开进租界接收,这在我国历史中以这种形式收回租界尚属罕见。

由于陆小波在1913年处理辫子军索要遣散费中表现出的胆识,受到镇江各界称赞,在后来的"五四"运动期间,镇江商界和教育界组成的"镇江商学爱国团"中主持轰轰烈烈抵制旧货的……帝行动。"九一八"以后,他以镇江商团名义致电国民党中共党部和国民政府,请求宣战。主持商会会议,决议各业商店封存日货;翻印《日本田中内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以唤醒民众,1936年12月4日,与冷御秋领衔在《新江苏报》刊登《镇江各界慰劳绥远将士委员会启事》,谴责日寇侵略,号召各界人大声援绥远抗日将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冷御秋、严惠宇到南门外都天庙宣誓,鼓舞了镇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此后,他又组织领导工商界人士为抗战为伤兵为百姓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如接待过境抗战军队,协助构……防……工事,接运和慰问伤病员,安置过境难民,帮助外地难民和物资过境,积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等。在泰州隐居期间,不但严拒日寇大井弘派人拉拢,坚不附敌;在上海期间,与……附逆的老友都坚决不与交往。这一系列表现与他对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留下的历史记忆、特别对现行日寇侵华暴行的痛恨是分不开的。

1930年管文蔚被捕,关押在江苏省保安处。管公是丹阳的一名商人,知道保安处长李明扬与陆小波交情不错,但通过丹阳商会向陆求助。陆知道管文蔚是共产党员案情重大,因此以镇江、丹阳、金坛三地商会的名义为管担保,请李帮忙。由于陆的努力,加之管父花钱铺路,把管从死刑改为15年徒刑。高邮人徐平羽(原名王为雄)1929年领导学生运动被捕,其叔王宜仲曾任镇江福运轮船公司经理,请陆小波营救,经多方设法,终于获释。此时陆小波对营救共产党人的想法是:"于心不忍慈悲为怀"。他曾李家平说过:"我每每知道有些年纪轻轻、正正派派的人要遭不幸,心里总觉得不忍。找到我的,我总帮他一把。抗战时在泰州,常和李明扬在一起,有时看见捉来这样的年轻人,我总对李说,放了吧!"(《纪念陆小波先生》218页)他说的是实话。此时,陆小波对共产党的认识尚处于同情阶段。原因是我党正处于幼年阶段,党的领导人左右飘忽不定,党外敌人血腥镇压,老百姓认识模糊不清。时隔十年,1939年陆小波隐居泰州时,为什么欣然与陈毅晤面,而且一见如故,相谈融洽呢?道理很简单,红军经过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毛泽东成了党的领导人,西安事变能顺利解决,取决于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性。此时的陆小波认识上已跃进到景仰阶段,他真心实意帮助陈毅与李明扬。韩国钧建立抗日统战关系,韩国钧也斡旋于韩德勤与新四军间。由于韩德勤拒绝和谈,纠集两万兵力进攻黄桥,陈毅率八千将士奋力反击,取得反摩擦战役胜利。这对陆小波说来教育深刻,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共产党真心实意抗日,一清二楚。于是动员自己的三儿子汝源等十人潜入抗战地区参军、就读,不久汝源死于军中,陆老十分悲痛地说:"抗日战争以来,军民牺牲百万,我死了一个儿子,问心也觉稍安。"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蒋介石大耍政治阴谋,一心要消灭共产党而发动内战。三年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陆老坚定地站到了革命阵营一边,标志性的表现就是听从陈毅捎来的话:"忽离镇"任凭国民党方面再三催促他到台湾,他都千方百计坚决不走。去和留是两种前途,两种立场,陆老是毫不含糊的。因此在国民党撤退前让他保护50名嫌疑犯时,他毫不犹豫地让人找来许多小商店店主,甚至刻了许多图章,并且大胆地说:"有责任我来负!"这种革命自觉性是难能可贵的!

全心全意"听、跟、走",辉煌成就永不朽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里,陆老做的几件大事不能忘记。

1949年5月,陆老组织镇江商民献来三百多万斤,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51夏秋之际,陆老当时是镇江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席,他代表工商界认购认捐三架飞机。当时认购重点尽管是工商界,但从实际情况看,家底不厚,完成三家认购任务很吃力。当认购到两架半的时候,以陆老为首的工商联领导听党的话,热爱祖国,继续进行艰巨的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从利用、限制、改造到实现公私合营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陆老是工商界的一面旗帜,全心全意按"听、跟、走"的诚意,费尽心血,领导工商业者始终跟着党走过每一道关,迎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热潮,并以75岁高龄带领500多名工商业者敲锣打鼓走在队伍最前面到地委、市委、市政府报喜,这种业绩是陆老和全市工商业者的光荣。

陆小波对镇江文化事业的贡献也很突出,将自己收藏的93方明代刻的《阴骘文》一套和5方清代刻的青田山水石雕大印以及10幅清代镇江画家的山水,花鸟画捐献给博物馆。他还动员友人唐嵩山、袁佐良、罗雁泽将珍贵文物书画捐献给镇江博物馆。还动员泰州支姓人家将古籍图书一万多册捐给镇江博物馆绍宗藏书楼,陆老为征集家乡文物功不可没。

结束语

陆小波一生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他在积贫积弱的清王朝生活了三十年,其中有他童年时发生的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北京订下赔偿军费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了十六年。从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从1911年镇江商团体操会成立、陆小波为副会长算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为社会作出了半个世纪的贡献。在以上特定的时间、空间里,他经历的事情是多方面的,而且有许多是惊心动魄的。古往今来,离开时间,空间和人物活动来讲历史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题目来写陆小波其人是贴切的。其实我是想借这个题目来写陆老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民间伟人!

我以为陆懋曾对其祖父丰功伟绩的总结是全面深刻的,这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思想是先祖父生命的支撑;"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他爱国思想的升华;"修身律己、诚挚待人、重义轻财、乐于助人、谦和大度、宽厚为人"的高尚品德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一代乡贤》1—2页)周景西对其外公的评价更为我所赞赏:"他老人家虽然是党外的一位民主人士,但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老战士。外公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我们的榜样。"(《一代乡贤》88页)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作者:笪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